美文网首页
蒙元时期,战斗在第一线的文化战士——许衡

蒙元时期,战斗在第一线的文化战士——许衡

作者: 天长水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23:09 被阅读45次

如果说蒙元时期的黄金家族能逐渐地接受一些汉化内容,首推其功者当为耶律楚村,接下来的对忽必烈及其后的统治者们开始产生重要影响的当数许衡。

许衡何许人?

关于许衡有这样一个故事(段子)

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许衡和很多人相伴逃难,路过河阳。赤日炎炎似火烧,人已烤得半枯焦。抬头望去,路边有梨树。同行的人高兴地摘梨大吃特吃,那个爽!再看许衡,端坐于树下一动不动。这让同行的人很奇怪,为什么呢?大家都去摘梨吃,你咋啦?

许衡说:那梨不是我的,不能拿来吃!

问他的人说:这世道这么乱,再说这梨树又没有主,吃个梨怕个甚!

许衡绷着脸说:梨是没有主,我心里也没有个主吗?

这样的人在这个时段里做出这样的事情,基本上出自本心。他的世界里就是如此评判自己与外界在关系。这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关系极大。

​许衡  画像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再来一个段子看看许衡在生存条件变好之后,如何对待世人与财物的。

什么样的人就会引来什么样的舆论。许衡的正,在他逃难期间渐渐得到周围人的认可。逃难三年之后,回到故乡怀这个地方。

这时候,许衡的“正”劲来了:乡里有婚丧嫁娶,许衡一定找出相关的礼仪,给人家送去,让人家参照。许衡家很是贫穷,他虽然是读书人也参加劳动(这是最可恨的论调:好象读书人就不能劳动似的),收成好就吃粮,收成不好就吃糠包的菜。对这个处之泰然,每天诵读经文的声音非常大,传到挺远的地方。如果家里的财产略有节余,就分给族里人或是跟他学习的贫困者。

名声在外总有人送东西给许衡,如果觉得来路不明,就不接受。他的恩人姚枢被皇帝召入帝都,用他的居所给许衡住,许衡却不接受。他住在地方院子里有果树,果子熟透落满地,连他家的小孩子对落地的果子都不正眼看。许衡对家人的教化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叫人不得不佩服。

许衡    教学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许衡所受的儒家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儒家文化用来守成还好,因为它慢慢就把一个社会变成一个酱缸,直到所有人都成为这个酱缸里的一模一样在蛆虫,而且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蛆虫。

儒家文化如果用来进取,那整个就是废物。你听说过孔子孟子人俩位圣人的后代在哪朝哪代曾经为朝廷开疆拓土出过力?再想想南宋灭亡前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束手无策的样子,你一定想笑。

许衡所接受的教育缺少社会实践需要的内容,比如经济相关的内容,比如与律法相关的内容等等。当然在儒家学者眼里,与经济相关的内容是不上数的,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则是那些刀笔吏们需要的。

后来,忽必烈接手主管漠南汉地,通过姚枢介绍把许衡召去,做了京兆地区的教育厅长。当时秦地的民众听说许衡来主管当地教育,“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许衡到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各郡县兴办学校。这在南宋未来的时候是很需要勇气,更需要领导支持。但许衡就是许衡,他觉得既然让我来主持一地的教育,我就应当为一地的教育负责。

到后来忽必烈与其兄长蒙哥汗在关系疏远被迫离开漠南总管职位。许衡也离开秦地。再到忽必烈继位大统,又把许衡召到大都。

在大都这段时间是许衡生命中最辉煌经历。当时的丞相是安童,许衡在中书省任职。虽然看上去挺好,却遇到一个从来没遇到过的人:阿合马——理财高手。是急于用钱的忽必烈的宠臣。

题外话:阿合马知道皇帝的想法,也能按着皇帝的想去做事。所以,权力在安童之上。整个朝堂之上没有人敢与阿合马争论。

许衡自有其长处,他还要保留了儒者不阿心的原始优点。对阿合马有一说一,从不奉承而且时有反对意见。阿合马哪容得了这样的人做自己的同事呢,没多久就他打了个小报告给忽必烈,许衡就被撤了职。

没多久,忽必烈准备建立国立大学——太学,那几天许衡正在闹情绪嚷着要退休,忽必烈就把他安排到太学,做了国立大学的第一位校长——国子祭酒。忽必烈亲选蒙古弟子让许衡来教。这才要许衡想要做的工作。许衡高兴地说:这是我要做的事。蒙古人子弟浑然天成的纯朴还在,能专心,如果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人群里几年,未来一定能为国家所用。

许衡最能做,也能做得最好的不要济世,而且育人。他对那些太学弟子们爱之如子,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更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们引导。这些人在后来更多地汉化。只是这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许衡 在梨树下

​人都得死,许衡亦然。许衡死的时候恰好七十三岁,寿终正寝。当地人都为失去一个好老师而伤悲,远方的学生们听说也为他的死痛惜;甚至有人从千里之外专程赶来祭奠他。这也算是许衡最大哀荣了吧!

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许衡,可能有很多变化。但在那样的特定时代,面对异常艰难的工作,许衡还要坚持着做好了自己。套用一句“士君子欲正己化人者。可不知所本乎”结束全文。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元时期,战斗在第一线的文化战士——许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ct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