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与说理,哪个更重要?笔者认为:二者如同思维的两个翅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操作活动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且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所以,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以及加强意义识记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学生年龄特点、操作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操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操作结果与结论不符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材料的影响。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为例,由于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因此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材料来围三角形,都会有一定的宽度,这样势必会影响操作的准确性。
2.受学生年龄的影响,在操作中,有时他们的动作不能做到十分精确。
3.教师的引导不到位。看过管小东老师关于这节课的课堂实录,管老师虽然选择了有一定宽度的纸条作为学具,但他明确地告知学生,要让纸条内侧的端点首尾连接,围成的三角形就在三根纸条的内部。这样就使学生在操作中能更多地关注宽宽的纸条的边线。
众所周知,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是一个难点,在操作中也容易出现分歧和错误认识。学生们不明白:再往上一点点正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分析之处,很多时候,数学结论的获得更需要理性的力量。
但同时,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机。因为操作过程归根结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