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古代,古人为什么喜欢饮酒作诗?

在古代,古人为什么喜欢饮酒作诗?

作者: 寂晓晓 | 来源:发表于2017-07-06 23:32 被阅读2019次

    题外话:

    建立这个号的初衷也还是因为自己想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片刻的安宁。下班的时候遨游在诗歌中看看古人的精神世界之后内心总是平静很多,有一个有缘的小伙伴今天问了我一个问题:“说小编大大小白大大你应该多推荐一些关于酒的诗歌文化才对。毕竟我是真的很好奇古人为什么一定要饮酒作诗?”

    在我看来,我觉得其实这个也是古人的一大爱好。一方面,诗人即为艺术家,艺术是需要灵感的,酒是能使人中枢神经兴奋的饮料,故而受宠.另外一方面,古代社会贫富不均,作为诗人,很多都是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阶层,借酒消愁也是可谓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学艺术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食粮,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演变和发展中,诗歌作为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早在人类产生之初,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诗歌从劳动中产生的简单有力的节奏开始渐渐变为一种抒情达意的文学样式,如《诗经》中“乐则歌之,兴而舞之.”节奏和原始的歌词则是诗歌的雏形,而真正将这种文学样式进行加工整理、并编纂成册,还得首推《诗经》.它收集了300多首民间和贵族阶层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源头,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真正产生了.

    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与诗歌的发展,酒与诗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酒与诗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酒作为诗人的另类的真爱,他们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对这些相关的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阐述:(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资源,小白大大只是稍加整理按照自己的见解整理成了自己的东西)希望能够帮到那位小伙伴

    (一) 诗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自从传说中的杜康、仪狄酿酒起始,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起初,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产数量也就十分有限.一直到了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酒的大量使用也仅仅局限于贵族之间的宴饮以及祭祀.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起,酒宴上逐渐新起的祝酒词,一部分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源头,像后来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祝酒词.

    从《诗经》起,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

    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假使没有酒,生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尤其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二)酒发酵了诗人的思想,引发了诗人的灵感

    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杜诗《饮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极写酒对催发李白诗兴、诗才的神异力量.古今不少诗人、文豪、画家、书法家,都与酒结缘,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陡涌,下笔有神,酒酣墨畅,不仅李白为然.酒对于文学艺术的妙用是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有共同的体会,得到一致承认的.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尼采,也提到“酒神性格";西方、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文学家也常常咏酒,写与酒有关的故事,但从数量或质量上比较,都远远不及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广、之深、之密.中国文学艺术史是和中国 酒文化 史难分难解的,文学艺术中处处充溢着酒气.

    酒和诗歌的因缘,还因酒是人们日常应酬的常用品而加密.文人独酌固然能助诗兴,催诗情,集宴欢饮尤能激动彼此间的诗兴和诗情的交流.历代诗人因此有大量的即兴酬酵之作,诗人的酒会又常顺理成章地成了诗会.这些文人诗酒之会常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早如西汉梁孝王刘武宴集文士于兔园,命枚乘赋柳,路侨如赋鹤,公孙诡赋鹿,邹阳赋酒,公孙乘赋月,羊胜赋屏风;其中韩安国赋几不成,被罚酒,大概是文人诗酒会之始.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在柏梁台宴集群臣,君臣联句赋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世称“柏梁体".不但开创了一种诗体,也是后来联句诗的最早记载.

    另外,从酒与诗之间的关系来说,酒本身也就是诗歌大量描写的对象.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三十篇,即占十分之一的篇章提到酒. 而大量关于酒的诗篇都在大、小《雅》,尤以《小雅》为多.这因为《风》诗大都是民歌,《雅》诗则是士大夫中上层人士的诗.当时酒还是奢侈品,为平民所难得, 自然不能形之于民间歌咏.大小《雅》共为一百一十一篇,而咏酒者最频,如依此计算,出现酒的诗的比数就很可观了.

    《楚辞》中也几处出现酒,如《九歌》中,“奠桂酒兮椒浆”,(《东皇太一》),“援北斗兮酌桂浆”, (《东君》),但诗人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渔父》篇中还说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虽系比喻,也不妨理解为屈原并非酒人,然而正因为非酒人也不能不咏酒浆,更显得文学是何等离不开酒.

    《 诗》、《骚》以下,中国文学作品不涉及酒的只有极罕见的例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酒人中,诗人也占极大的比数.草草数来,三曹都有咏酒的诗歌,曹植还是耽酒误事的瘾客;孔融的最大志愿是“座上客常满,搏中酒不空";南北朝以后,如陶谢、鲍庚、李杜、 韩柳、刘白、欧苏、陆辛、人人饮酒,咏酒,写酒,多数还是酒量超群的大酒徒.以上所举的还只是历史上第一流作家中的一部分,如要逐一罗列,光举举姓名就可盈编累牍.面对着这样一部酒与诗歌联姻的历史,敢说任何人穷毕生之力也无法将诗人与酒的轶事掌故收罗齐全.

    因此,中国文学中咏酒的诗的数量之多,要统计完全而不遗漏也绝难办到.试从公元一世纪至十一世纪这千年中专门以酒为主题的作品略加瞥视,仅限于大家名作,略加存录,已是洋洋大观:诗词:汉乐府以酒为题(不以酒为题者,即使全篇 咏酒的也不列)的有《鼓吹曲辞·将进酒》,《四厢乐歌 .上寿酒歌》,《横吹曲辞·高阳酒人歌》,《杂曲歌辞· 饮酒乐队《杂曲歌辞·前有一搏酒行》,《清商曲辞· 宴酒篇》;魏代曹植、王柴、刘祯各有《公宴诗》,稽康 有《酒会诗》七章晋·陆机有《宴玄圃诗》,陆云有 《宴会诗》,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连雨夜饮》、《止酒》、《述酒》;梁·范云有《当对酒》、《对酒》,庚信有《对酒歌》等十四题,唐诗传至今者较多,酒诗就无法计算,题中出“酒”字的咏酒作品多少不等的名诗人有王绩、李麟、储光馨、高适、韦应物、杜甫、贾岛、戴叔伦、韩愈、柳宗元、孟郊、元旗、白居易、李贺、陆龟蒙、皮日休等二十余人.单以诗仙兼酒仙李白一人而言,其作品除集外诗六十余首以外,确凿可靠的各体诗今存八百五十余首,据明代诗人周履靖编的《青莲筋咏》共计有咏酒的五七言各体诗歌七十五首,其实这数字远不完全,周氏是据题中出“酒"、“宴"、“酌"、“醉"等字样的诗来计数的,诗中涉及酒乃至通篇咏酒的,当近二百篇之数.北宋人(十一世纪以前)以酒为主题,题中又明书“酒"字的诗人和作品不少于唐人, 不赘举.就词作言,咏酒者有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等十三首中的八首,另有《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他)、《浣溪纱》(十载相逢酒一危)等十余首;苏轼《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等十余首,黄庭坚《西江月》、《醉落魄》等四首.仅就这些名家的上选之作,略加演绎,就足够写一本酒诗歌史的材料了.

    (三)酒是诗人抒发情怀的一种道具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与诗人情感的抒发,情绪的释放关系可见非一般可言.

    在阶级社会,尤其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和利的纠葛往往会导致当权者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诗人耿直和率真的个性,使得政治抱负,往往无法施展,更有甚者生活贫困潦倒,在这样的境地,诗人身心极度疲惫,抑或寄情于山水,抑或寄情于酒.倘若没有酒,那诗人的身心何以康复.

    当然,诗人与酒的渊源并非如此简单,但是将酒作为诗人们的另类真爱来看待并不为过.

    文末结尾语言:以后边塞诗歌我也会拿来鉴赏,上文提到的关于诗歌跟酒文化,以后的诗歌会有与酒相关的知识我都会一一拓展和收集起来。感兴趣的可以在后台给我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古代,古人为什么喜欢饮酒作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gk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