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看得相对轻松,原因有三:一是篇幅短,只有9页。二是对王国维和作者论述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三是内容相对单一。
无用之用,语出《庄子 人间世》篇。庄子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又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学术独立”论是他开一代学术风气的关键性命题,也是他前期学术思想的核心之一。他主张以“无用”的学术来发挥形而上意义上的功用,他说:“呜呼!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一切血液,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治一学,必质其有用与否;为一事,必问其有益与否。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矣!……庸讵知无用之用,有胜于有用之用者乎?”
王国维的“学术独立”,主要是就哲学和艺术而言的。他认为,哲学、艺术等学术应当独立于政治和道德之外,不应该成为政治和道德的手段,而应该有自己的目的,其目的就是真理和人生。其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叔本华关于“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而有形而上学的需要”的观点。
作者认为王国维的学术独立论是要把学术从从属的、作为手段的地位转变为独立的、自律的地位,让哲学和艺术等回归人生,走向关注人生、理解人生、慰籍人生之路,从而建立以人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生哲学、人生美学等。这是我及其赞同的,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难免被世俗和社会规则所牵绊,我们能左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生而为人,来世间一遭,生命的终点没有什么不同,皆是走向死亡之路,但人生的体验却各不相同,境界亦有大不同。拘泥于一事、一域,忙于琐碎的事物中,终不能跳出来旁观自己,而人生就在这无知无觉中浑浑噩噩地过去了。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审美和艺术成了王国维人生的超脱之道,这是他主张审美和艺术独立的本意所在吧。
读论文烧脑就是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熟悉,比如冯生,读音是píng shēng,开始以为是个人名,查阅才知词的意思是恃矜其生,贪生。 于是马上意识到侪(chai)字的意思和自己瞎猜的也会不一样,于是再查,读音果然猜错了,再看字义,作为名词是辈、类。那吾侪就是吾辈的意识。这样的文章于我来说,读的效率怎么可能高呢?不懂不熟的学术话语有点多。
研究任何前辈,回避和忽略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话语权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我在查阅王国维生平的时候,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因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7年6月2日11时,王国维在颐和园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其遗书写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作者在文末最后这样写道:“只有全面地看他和他的著述,结合他所处的时代深入领会他的内心世界,才能对他的“学术独立”论以及其他学术思想有一个比较恰当的把握。
以自己匮乏的知识储备和浅薄的认知不能真正认识王国维,亦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姑妄言之,以使自己能耐下心来读些学术文章,使自己的认识深入一些、提高一些,很是有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