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牛虻》:没有梦想,苟且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牛虻》:没有梦想,苟且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作者: 唐門大少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18:54 被阅读0次

    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信仰!

    生活有梦想和远方,还有现实和苟且。

    苟且的活着,其实也需要梦想。

     

    1.我必须跟随着我所见到的光明,走我自己的路

     

    从小到大,我们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当一个众人瞩目的科学家,造出世上最美的房子,写出世间最美的文字,做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经历,我们大多数都放弃了,成功太难,光阴太短。在机械的上班下班中过起了碌碌无为的日子,上班、吃饭、喝酒、打牌、无聊的扯淡、日复一日的继续,其实我们都想干点什么,只是,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和太多的不坚定。所以我们大家都沿着周围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堕落下去。

     

    《牛虻》书中的亚瑟出生在一个英国富商家庭,虽然不愁吃穿,有仆人照料。但因他是后母所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轻视,他的母亲不得不忍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最终因病去世。亚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而比萨神学院院长蒙太尼里丰富的学识、包含魅力的声音以及对亚瑟的慈爱深深的吸引了他,于是他愿意和蒙太尼里呆在一起,愿意把自己的心事都告诉这位慈爱的神父。

    蒙太尼里希望亚瑟在自己或者说神的护佑下按着教廷的套路安全的走下去,可是当亚瑟接触了青年意大利党后,被他们的思想所吸引,一直深信教义的亚瑟在母亲死后对神产生了怀疑,在一次蒙泰尼里和他的谈话中,他说:“有时我向主祷告,请他指示我应该怎样做人,或者请他让我和母亲一起死掉。可是我得不到任何答复。”年轻的亚瑟对他所处的社会产生了不满,开始对当时的教廷产生了质疑,他想要搞事情。

     

    亚瑟不想再跟随者神父亦步亦趋,他想走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开始思考人生,不管对与错,这都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他说:“我必须跟随者我所见到的光明,走我自己的路”

     

    雪莱说过,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2.苦难的生活经历是一笔丰富的人生财富

     

    生长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青少年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洪水、瘟疫,但是,人生的苦难是无处不在的,不会因社会的发展就完全消失。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房价高、医疗贵、就业难、还有掺杂其中的各种欺瞒诈骗、勾心斗角、诚信缺失……

    《牛虻》中的亚瑟因向神父忏悔说出了一些事情,被神父告密关进了牢狱,没过多久被释放后,十九岁的他选着离开了那片土地去流浪,去寻找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南美洲流浪的13年中,亚瑟变成了列瓦雷士,绰号牛虻。十三年中,亚瑟浑身伤痕累累,手断脚瘸,他曾在矿场里和那些生麻疯的苦力一起打零工;曾在肮脏的妓院里洗碗碟;曾给那些比畜生还恶毒的农场主做过马夫;曾在走江湖的杂耍班里一连几个小时弓着身子扮演小丑,把脖子伸过去送给别人踢;曾在斗牛场中替斗牛士干苦役;曾被别人踩在脚底;曾向人家乞讨一点发霉的食物而遭受拒绝,因为人家要喂狗……

    苦难是不值得炫耀的,苦难是不应该被赞扬和崇拜的。

    每一个苦难的故事,只需遭一个不幸就足够毁灭一个人。

    每一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由无数个幸运加起来的综合体。

    牛虻是值得同情的,幸运的是,他度过了这些苦难,虽然这些苦难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他在苦难中一步一步的更加坚强和无所畏惧。苦难的经历磨练了牛虻坚强、冷酷、老练的品性,使得他言辞犀利,枪法精准、理智冷静。到哪都有一种洞穿世事的魅力,更使得他能从容面对革命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把苦难的经历变成了一笔丰富的财富。

    这,是值得尊敬的。

     

    3.没有了共同的信仰,苟且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牛虻》的的创作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阶级斗争,但也不得不对他们所坚持的信仰肃然起敬。

    牛虻在最后为了把准备起义的军械从山洞和深谷中运送到各地市中心,牛虻在布列西盖拉城集市上被捕了,教廷当局在对牛虻严刑拷打和逼问依然一无所获后,已经是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和牛虻进行了几次对话,蒙泰尼里其实还是仁慈的,他解除了绑在牛虻身上的皮带和手铐脚镣,面对着咄咄逼人的牛虻,他还是保持着一贯的慈祥和宽恕。

    可是他终于还是知道了,牛虻就是亚瑟,就是他的亲生儿子。

    他痛苦的抱住了亚瑟,他说:“我们好像两个在黑暗里失散的孩子,彼此都把对方误认是鬼。现在我们互相找着了,而且一同回到光明世界来了”抛开阶级的立场观念来看,此时的主教大人在我开来还是很温情的,实际上一直以来,蒙泰尼里主教一生都在致力于拯救民众的苦难,在道德和行为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坏的地方,除了和亚瑟母亲的相爱。可是阶级阵营的划分已经把他和亚瑟严格的划分开了,所以当他以为他们重新找着了,一同回到了光明的世界,其实却是更大苦难的开始。

    牛虻想让蒙泰尼里和他一起走,放弃那个心中的主,十九岁那年,年轻的亚瑟曾今写过那么一张纸条:

    上帝是一个泥塑木雕的东西,我只要一锤就把他敲的粉碎。

    可是对于蒙泰尼里来说,放弃上帝,放弃主,这又怎么能够呢?这可是他毕生以来的信仰。

    而牛虻的信仰,是自由和民主。

    在当时,这两种信仰是水火不容的。

     

    没有了共同的信仰,苟且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牛虻无法改变蒙泰尼里,蒙泰尼里也无法改变牛虻。

    牛虻为了他的信仰慷慨赴死,他在给他的爱人琼玛信中最后写到:

    不论我活着,

    或者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飞虻。

    蒙泰尼里看到自己的儿子死去后发疯了,接着因心脏动脉瘤死去。

    牛虻是让人尊敬的英雄,但抛开阶级的立场来看,我以为,蒙泰尼里的信仰也是值得让人尊敬的。他没有放弃教廷,他选择了死亡。

    虽然在最后,蒙泰尼里站在高大的祭坛前面,面对着来参加迎圣体节,享受圣体的信徒们,他产生了悔意,而摔掉了盛着圣体的神龛。我宁愿把他看成是精神受刺激后的发疯。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可是没有信仰的生活却又是痛苦的!没有阶级对立,我们不需要像牛虻那样为了信仰慷慨赴死,但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过去,我们应该认真的想一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干什么?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坚持做下去?虽然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现实和苟且。但是苟且是我们想要的吗?只不过不知如何改变罢了!

    没有阶级对立的生活中,哪怕苟且的活着,也需要梦想着像一只快乐的飞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虻》:没有梦想,苟且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hx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