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过很多场葬礼,然而却从来没有从头到尾地目睹过一场完整的葬礼。也许是因为我的年纪尚未达到资格,也许是因为我身为女子的身份,也许是父母对我的一种保护。
虽然我的族人相信死亡只不过是人换了另一种形式存在,然后生活在与我们平行的另一个世界而已,但是我们仍然忌讳谈论死亡。没有人教过我去认识死亡,我对死亡的印象更多的是恐惧和敬畏。
从小长辈就告诉我“死亡”是不吉利的字眼,切记在他人面前提这两个字。印象当中能肆无忌惮地说出死亡这两个字的,也就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这儿,一般人上了年纪之后,都会亲手给自己备上一口棺材。这口棺材通常是放在自己的家里,印象中小时候去小伙伴家里玩,家里只要有老人的,那么屋子的正中央,都会摆着一口漆黑的棺材。这口棺材在履行自己的使命之前,一般是被当做沙发来使用。
上面常常堆满了衣服等杂乱的东西,若是家里客人来了,凳子不够时客人也会坐在棺材板上。备好棺材后,接下来就是请风水先生为自己寻找墓地了。
风水先生找好地方后,一会在那儿拢起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土包,后来者再找坟地,看到这样的土包,也知晓这地儿已经有主人了。这种风俗,现在还在延续着,在我看来,这是最朴实原始的契约。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为自己准备棺材的老 人,应该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死亡对他们来说,真的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而已。棺材是他们自己准备好的,墓地是他们托人找好的。
他们的埋骨之地,或许和他们生前居住的村庄只隔了一条河流,傍晚的时候或许还能看见以前居住的房屋顶上冒起了袅袅炊烟。他们的周围,埋葬着他们的祖祖辈辈,死亡对他们来说,或许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团圆。
我父母从来没有让我靠近过弥留之际的病人的病床、没有让我去为谁守过灵、没有让我靠近已经装殓好尸体的棺材、甚至没有让我靠近过刚下葬过的新坟。
他们可能觉得我还没有到要知晓这些的年纪。年少的时候他们跟我解释说:“那个躺在棺材里的人,他只是睡着了。”我也真的相信了,只是偶尔会困惑,为什么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长辈们对死亡的态度一直是遮掩和隔离的,以为这是对我最好的保护,然而过度的掩盖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当我第一次思考死亡这个话题时,我更多的是觉得恐惧、手足无措、无所适从、难以接受。我甚至不敢去考虑哪天父母离我而去时,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切?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论你是耄耋老人还是刚出生的婴儿,不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贵,当死亡降临时,你都只能接受。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走一条跟别人不同的路,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终点,那就是死亡。
我第一次真切的意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层含义时,是母亲因生病要动手术时,我远在千里之外。等我赶回来时,在母亲的病床前,我哭了。那时候我开始惧怕,父母已经老了,当他们离开我的时候,我会不会因为这些年忽略了对他们的关心而悔恨呢?
关于如何生活这件事,死亡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我开始考虑以后应该在哪里工作、考虑如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考虑以后要选择一段怎样的婚姻。我知道我最终会走向死亡,我可能只会活到40岁,或者是80岁。既然无法知晓生命的长度,那我为什么不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展我的生命的宽度呢?
关于死亡,我的老师格子心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生命也有长宽高。长,自然是指寿命的长度。高,指的是你这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而宽度,则是心胸、视野、能力的范围。长度无法预知,高度有时需要看运气,只有宽度,是完全可以靠努力改变的。而且,一个生命有宽度的人,肯定是幸福的。”
凯特①在红树林里迷路时也思考过死亡的话题,她是这样描述自己死亡后的景象的:“我一生都在食用其他动物,我也想把自己奉献给它们,大自然终于给了我一个机会。马蝇会首先赶来赴宴,之后在我的尸体上产卵。孵化出的蛆虫会穿进我的体内,一边进食一边呼吸。也有可能会引来秃鹰,它们用锐利的喙撕下我的肉,叼在嘴里飞向天空。有时候会引来不介意食用腐尸的黑熊。最后登场的是皮蠹,它们会吃光我的干皮和毛发。”
当时看到这段话时,我竟然笑了。多么有趣的描写,但却很真实。如果人死后真的有灵魂,灵魂看着自己的尸身起的这一系列变化时,心情一定是五味陈杂的吧。
有一次和父亲进山,父亲带我走了一条远路。我很困惑:“我们为什么不走平常的那条路呢?”
父亲沉思了一会儿,才斟字酌句地回答:“那条路有一个地方刚起了一座新坟,我怕引起你的不适。”很多年后,我才明白父亲不让我靠近新坟,其实是害怕我闻到尸体腐烂的气味。
清明节回家祭祖时,和父亲讨论到死亡这个话题时,我问父亲对火葬有什么看法?
父亲:“死了都死了,我才不在乎最后到底是火葬还是土葬。”
这是我第一次和父亲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听到他的回答,我感到很震惊。壮族一直以来流行的是土葬,葬礼分有很多个环节,极其繁琐。一直以为父亲内心深处应该对“入土为安”有着深深的执念,已步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没见过我们那儿有火葬的先例。我无从知晓他的真实想法,然而我知道我以后应该敢开口问他:“爸爸,您想要一个怎样的葬礼?”
①:《烟雾弥漫你的眼》的主人公。作者:凯特琳・道蒂
网友评论
这篇你写得太好呢,对父母的深情,父亲的豁达。都写得很到位。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