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10000小时理论,这个理论来源于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简单地说就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有没有注意到作者说10000小时其实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并不充分。
作者在这本书里还谈到的成功其他的必要因素如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等。首先是格拉德威尔认为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第二,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要生逢其时。第三,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这并不是说你出生在一个贫困之家就没有机会。一个家庭比穷困更可怕的就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里面提到关于这10000小时理论,很多人在理解上有几个误区。误区一,很多人的10000小时都是从事低层次的重复,这类人不但不会成功,而且会被时代淘汰。误区二,习惯性失败,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脸皮薄而不虚心请教他人,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知道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在自己的世界里精进,内涵越来越深,外延越来越窄,不愿意接受外界事物,自我封闭。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累积效应,第二次努力要最大程度地重复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
他对付这几个误区有自己的成功“三板斧”。一板斧,我们来提高自己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打个比方就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有了愿景,还需要阶段性的目标(战略),例如做好一个具体的软件项目。最后,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达步骤(战术)。二板斧,即使不中听的话,也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换位思考;第二层,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第三层,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如果我们总能够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高许多。三板斧,凡事要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大部分人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以为自己能记住,实际上很快就会忘掉。做记录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在记录过程中又思考一遍。
10000小时看起来很多,其实只要我们开始了就并不遥远,let’s g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