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9点42分,简书推送了一则消息:你投稿的文章《2000万人的北京,究竟是谁的北京》已被收入专题《首页投稿》。
这是继我六月份开始使用简书写文章以来,文章第一次被《首页投稿》收录。心里自然是十分欢喜,激动不已。像是学生时代参加作文比赛获奖时一样兴奋,像 QQ 空间时代所写日志被好友大量阅读、点赞甚至转发时一样欣喜如狂。
可是,在此之前,我曾向该专题投过两次稿,结果都被拒了。
对比之前曾经投过的两篇稿《写给父亲的散文诗》、《深夜随笔》,从文笔和情思上我并未觉得与这篇文章有所差别,甚至在情感的浓烈程度相比这篇有过之而无不及。容许我妄加揣测,或是这篇文章因为蹭热点而有更多的话题性,又或是因为文章中的观点易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感触,我想大抵是这样的原因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到来,无疑是给诸如作家、编辑、自由撰稿人等文字工作者送来了春天,大量如咪蒙、王左中右、六神磊磊等传统媒体从业者踏上自媒体致富之路,在这条道上赚得不亦乐乎。
王左中右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曾作为一个知名媒体的记者,活跃在中日友好的各大重要会议上,他经常会采访一些国家领导人,与这些人物亲密接触、握手、拥抱常常是工作时的寻常事和工作之余与朋友的侃侃谈资。
然而,当他每天得意自己工作的高大上,得意自己所谓的高端人脉时,得意自己的高级理想时,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心爱的老婆穿的仍然是廉价的衣服,和他挤在一个二十多平的房子里蜗居受苦。摸摸自己的口袋,这么多年,依旧空空如也。
那一刻,他哭了。他意识到他所谓的理想不过是不堪生活的遮羞布,他发誓:要兑现让心爱的女人幸福的承诺。
于是,他走上了自媒体创作之路,成为了接广告接到手软的变态字创始人“王左中右”。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有如此多文字工作者,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有如此重视文字,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让文人笔下的文字生出那么多金子来,让自己有尊严、有底气、有能力的好好活着。
“洛阳纸贵”、“一字千金”在这个时代变成了现实,文字插上了经济的翅膀,文字工作者不再只有空空的行囊和自我宽慰的精神食粮。
在这个时代,“穷酸书生”也渐渐变得模糊、被人忘却,不再是对文人的嘲讽和轻贱,作为一个书生,可以酸气冲天、一酸到底,酸算不上错,穷才是你的错。
当然,并不是每个文字工作者都有能力、足够幸运让笔下的文字生出金子来,但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我们的文字展示、传播、分享,或许不经意间,在某时某刻,某个人心中开出一朵花来。更有甚者,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们或许真的可以写出一个“10w+",书写“互联网诺贝尔奖”的神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曾几何时,我们写文章需要构思标题应该怎样取?是以“数字”博观者眼球,还是以“骇人听闻”的句式引发读者好奇,抑或是以“挑逗情绪”的言词赚点打开率?
曾几何时,我们写文章不再是随心所欲,情到深处,不能自已,有感而发的信手拈开,而是要故作揣摩读者的心思:哪个流行词汇的使用能够挑逗读者的“G”点?哪种行文姿势最易让读者高潮?
曾几何时,我们写文章更多的是卖力迎合,渐渐忘却了文字本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自然才是最真实的,最易打动人的。
记得学生时代,有很多大家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的地毯》、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等,虽过了许多年,对这些文章中的语言、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融进去的情感,仍然能回忆出来,再次深深被触动。每次反复品读、咀嚼,都会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话。
反观现如今充斥在网络上的文章,纵使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阅读量,能被读者记住的寥寥无几 ,反倒成为网上兴起的那些“自媒体成功学”的经典案例,反复翻炒。大多数人所收获的不过是当时被读者挑逗生发的荷尔蒙,意淫过后,剩下的是无尽空虚与焦虑。
有人说过:互联网是个垃圾场。虽然我不能全部苟同,但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确实成为了文字的垃圾场。大量文字不是组成了蹭热点博眼球的千篇一律的文章,便是秀出了道德、智商的下线,各种鸡肋文食之无味,毫无营养可言,说是垃圾,实不为过。
的确,这是一个文字最坏的时代!
会否有这么一天:我们写文章不再纠结标题如何取,全凭自己的一闪而过的欣喜若狂的来自天才的灵感?
会否有这么一天:我们写文章不再刻意将最新的网络词汇看似镶嵌实则格格不入的干涩的生夹在文章中,而是信手拈开此刻脑海中当即蹦出的文字?
会否有那么一天:我们写文章能回归初心,全凭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用刻意迎合,只需情至所致,心至所使,遂成佳文?
作为一个天生痴迷于文字,自诩为“文青”的我,为身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而庆幸,毕竟在人间,需食人间烟火,而文字如今确实能燃起人间烟火来;同时也为身在这个最坏的时代而悲哀,这种悲哀源于对时代的的妥协、对现实的的将就,悲哀似乎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文字终归是写给人看的,没人人看,只是孤芳自赏,孤影自怜罢了!
我想:终归有那么一天,文字会是作者心底一根弦,奏出读者听得懂的旋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