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叙事诗与故事的魅力。
7月8日,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发布了首款预告,虽然只有不到90秒时间,但是却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
影片中,“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著名场景也亮相在全球观众面前,“花木兰”相关词条更是连续登上热搜榜,木须龙、木兰的妆容、木兰的打戏、预告片中的福建土楼……都成了热议话题。
在推特上,#Mulan也是今天讨论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可见外国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关注度,有无比惊羡的,更有国外的博主,看预告片看到当场泪目。
对于刘亦菲在影片中的“鹅黄妆”造型和花木兰的家乡背后出现了福建土楼等的历史考据方面,虽然国内外褒贬不一,但在热议中无疑也是将中国的古典文化进一步推向了国际。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女子的妆容,比较著名的有“晓霞妆”、“额黄妆”和“寿阳落梅妆”。预告片中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妆容造型就是典型的“额黄妆”。
《花木兰》是1998年上映的同名动画的真人版,也是迪士尼所拍摄的唯一一个中国故事,而这一故事的源头是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为何会被迪士尼选中?
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黄福海介绍,中国古诗以抒情诗为主流,而《木兰诗》作为叙事诗更容易被西方接受,这和欧美的叙事诗传统有关,而且女子参军打仗的故事母题带有某种人类共性,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一大优势。
《木兰诗》带有故事情节,但又不那么详细,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历来受到英语译者的青睐。《木兰诗》约在1912年出版过丁韪良(W.A.P Martin)和查尔斯·巴德( Charles Budd)两个英语译本,不过,他们都根据原诗的情节重新组织后加以改写。
电影《花木兰》中虽然有对有些历史细节考据不够严谨,但《木兰诗》能够成功走出国门,被改编成西方读者和观众普遍接受的作品已经很成功了,特别是对比了两个《红楼梦》译本在国外的接受程度后,更突显了改编故事和新的传播媒介对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翻译家刘朝晖曾在美国某大学主修或辅修中文的学生中做调研,结果发现,接受调查的美国学生都没有读过《红楼梦》,即便是我们猜测会流传广泛的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而据英国某网站调查,在“最能作为女孩子榜样的迪士尼公主”中,花木兰排名第二,可见其流行和受欢迎的程度。
“《木兰诗》的成功有作品本身因素,但更多取决于改编者。故事和电影的传播度广度是诗歌无法比拟的,中国诗歌在英美国家的阅读面很窄,通过故事叙述和迪士尼电影,让木兰这一中国诗歌这张中国文化的名片,一下子在西方家喻户晓,这是一种极大的飞跃。”
不论是故事还是电影的形式,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更符合人们传播习性的载体,这在企业和个人的品牌传播推广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品牌和产品的推广无需局限在冷冰冰的广告上,急功近利的硬广只会透露出榨取粉丝的气息,何不尝试将品牌改编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用生动却不失深刻的语言,往往能让受众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信任。
叙事诗与故事是个人品牌、企业品牌很好的载体,用最易上手易传播的文案训练方式,让你的品牌借助更好的语言和文案乘船出海。
我是全新文案发起人沁辰,欢迎你来文案空间站,和我们一起交流。
文案空间站拥有:
1000+优秀文案写手
4000+自媒体矩阵
10万+垂直社群
千万级文案推手流量
100G全网最全文案学习资源
脑库丰盛,财库必定丰裕!
文案空间站不仅提供丰富脑库的思想体系、系统方法,
还搭建了完整的文案写手变现、对接小B端业务的商业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