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少有人走的路》是在两年前,当时关于“爱”的章节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反思自身的成长,回首父母对待我的方式,体味得到的爱,也反省给予的爱,同时也在育儿中给予我指导,让我时刻提醒自己爱孩子的正确方式。
爱是什么?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摸到它的本质,它显得极其神秘。
本书给爱下了一个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原生家庭”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汇,不可否认,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书中举了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案例,也让已为人母的我印象深刻。父母对孩子的“爱”中,哪些并非爱?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又怎样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父母往往将自己陷入矛盾中。害怕对孩子爱的过多,导致溺爱,又担心对孩子爱的太少,导致孩子缺爱。害怕干涉太多,限制了他的发展,又担心给他过多的自由,导致他无视规则。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不爱自己的人,也无法爱他人。父母不自律,心智就不会成熟,也无法培养出自律的孩子,如果为了孩子努力自律,与为了自己努力自律并无很大的区别。所以无论目的怎样,结果是一样的,自己成长了,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发展心智。爱自己与爱他人,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想爱不等于去爱,真正的爱是由一种意愿而产生的行动,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这一点,受益颇深,贯穿我育儿的始终。经常提醒自己那是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的成长。但是在对待另一半,需要提醒自己这方面的意识,不要干涉太多。
以纪伯伦的诗作为结尾: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