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从西方教育角度来说,六个月就开始早期教育,再往前推,胎教也很重要,只是在普层大众推展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回忆青春全是校园生活的影子,你所接触的新鲜的,奇怪的,都是你打开自己小小世界的门窗。
根据皮亚杰的教育心理理论,同伴影响力对于个人发展功能的影响,大约就是从加入社会参与同伴群体开始的。那么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了漫漫学路,学什么?不只是绘本上的汉字和加减。也是社会小团体的价值观影响和视野沉淀。

一晃眼间,二十几年过去了,路过幼儿园,可惜拍不到幼儿园的正面,因疫情原因进不去,但依稀能瞄见那粉蓝五彩的窗户和墙壁。那些教过我的幼儿园老师,都孙子孙女膝下言欢了吧。三四岁的时候,最抗拒去上学,被迫背上小可爱书包,家长一不留神,就逃着躲在树后面,离不开家里那个卧室, 那个床边的玩具。即使院子里的滑滑梯也没有诱惑力。那歪七扭八的小长队,拖拖拉拉的队伍尾部的调皮男孩女孩,应和着哨声去上厕所。那彩色的大气球,蹦来蹦去留下的汗水。以及那咿呀英语apple的大声喊。至今幼儿园的合照还在相册里安静的躺着,只是留下了唏嘘,不记得谁是谁。甚至名字都叫不上来。男女都分不清。


我的1997,入学第一年,伴随着香江回归的歌曲,轰轰烈烈的入学,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最初的学校已经拆了,两层红瓦的教学楼,搬到了一切全新,多媒体的高级硬件设施的小学。到今天,还有多少小学的建筑比不上当年的你。在这里,留下了五星红旗下的演讲,少先队的护旗手,我是生活小能手的比赛,还有那同伴之间的你追我打,你哭我闹。数学的巅峰时期就是五年级,爬黑板抢题,分数小数分分钟搞定。

没想到早早进入了寄宿制生活,本来年纪就比同级的小快两岁,整个初一都是在适应这坐车回家,大包小包的生活。以及大宿舍的嘈杂和若干女生一台戏的尴尬。到了半夜不睡觉,宿管阿姨早就呼呼大睡,你传我扔的杂志明星周刊,小说言情卡片,还有各种叽叽喳喳的悄悄话。说实话,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寄宿生活,真的是酸楚滋味大于新鲜感。倒不是离不开家,是骨子里就爱独处的性格带来的格格不入。还好有成绩的中上游安慰支撑着自己。

不是网络流行这么一句话,你二十岁的懒惰,三十岁的落后来买单,三十岁的放肆,四十岁的体力不支来算账。初中的学习习惯早已默默养成,带入了高中。一中落榜没得说,只有走其他学校。啊。青春期的高中生活,小说中充满的阳光活力还有朝气,并未体现。叛逆早就在五年级发挥施展淋漓尽致了。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埃克里森的人格理论。呵呵呵呵。为什么人总在回忆的时候会后悔当时没有怎样,就不会怎样啊。

这是我大学去的最多的地方,到现在依稀记得四层楼,还有公共区域的圆桌圆凳的编织。幼儿园两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每一次的抉择和每一步走的路,把我带到了这里。世间万物皆因果,不对么?虽说活到老学到老,可脱离了群体校园生活,之后的路又有多少墨染气息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支离破碎的回忆太多,以至于前言不搭后语,罢了罢了,留点串联记忆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