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10-02

2019-10-02

作者: 追梦不负韶华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21:09 被阅读0次

    《静悄悄的革命》前言、第一章心得

    回过头来,再一次的啃读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和《第一章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这两部分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自身来说,了解了一些之前从未了解的过的理论,可以说,在今后的,一定会影响着我的教学活动。首先理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均衡的进行权重配置,灵活机动的处理好这种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可取,但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真的是正确的吗?佐藤学在本书中指出“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有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我学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产生出来的,即让“自学自习”“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均体现的独立自学的理想状态。这部分我的理解是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变成了主体性神话,过了度,又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也会变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文本中,指出教学应该建立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上,但是要克服主体性神话,也就是说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核心,同时也要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方式来转变。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只注重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其他三个因素的作用。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师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认识。学习只有在与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主体性神话的后果,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主体性神话的后果,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将学生的主体性剧绝对化,错误的理解为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都确信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当这种努力走向一个极端的时候,学生的主体性被神话了,过早的要求,就把孩子们兴趣给抹除掉了,导致后面系列的连锁反应。遵循孩子们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善诱的进行引导,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出发,接受他们,使他们拥有自信及快乐。因为学校(教室)的文化,存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形式主义,这个问题是严重的,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害怕老师的“师威”,不得不应付老师需求,到了他们有了自主能力后,有了主观判断力了,就开始反抗,拒绝!根本起因应该是没有真正的给予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如果让孩子们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必须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要知道他们的真实世界里发生着什么事情,察觉孩子们的关键事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世界,于别人的不一样的,用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用心地相互倾听教室里的声音,会去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手势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虚假主体性的表现。所谓的“手势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特定的手势来回应老师的一种互动形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教学动作,有时可以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但是这些手势动作,如果没有对学生深入观察,倾听,那么产生的结果就是忽视了孩子们的真实的发生,一个客观反应,只能了解表面,对实质性的问题,没有涉足,导致孩子们的期待得不到实现。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并没有真正的进入状态,而为了“自我保护”,就采用虚假的形式向老师进行了错误的示意,以致于问题没有解决,长期积累,导致学困的发生。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如果认为打手势是个好办法的话,那么教师为什么自己不实践?为什么在研究会、家长会上不亲自使用手势呢?”很少有老师这样去做,因为自己也不确定这样可以做好么。反过来问,为什么在教室里可以对着孩子们使用这种方式,老师的武断,忽视了孩子们感受!这是我们老师需要反思的,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何理解“被动的能动性”?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中心,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是中心。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的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起伏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种现象的实现,应该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交流方式,师生间彼此的倾听,孩子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协同学习,孩子的关键事件的处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学习的地方。“被动的能动性”中的“被动的”和“能动的”之间是什么关系?被动的能动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概念,被动性是在外的环境,能动性是自身所作出的反应,在这里,应该是孩子们的自我需求对客观存在的知识所作出的反应。学习内容是固定的,而孩子们的需求要根据必要的环境进行应对反应。我的理解是,有时候,孩子们不得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一个比较通俗的比方,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吃肉类,但是身体的生长需求,必须驱使他摄入一定量的肉类品,以平衡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教师倾听模式是什么样的?谈到“倾听”这个词语,不陌生,在这个暑假前和暑假中,我就读了佐藤学博士的《教师花传书》,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倾听”,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教室的声音。倾听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的核心活动,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儿童的声音与言语是教师促进协同学习的挤出。“古屋老师撤掉了讲台,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认真的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的话语。因为没有距离,就形成了直接倾听关系”。 倾听是走进孩子世界的一种途径,只不过目前我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倾听,尚未真正的走进孩子的世界。在这一节中,通过一个案例,直观的展现了一节原生态的语文课。很简单的教学研讨活动,正如我们日常中的研讨一样,观看课堂实录,分析学生活动以及老师的教学活动,针对性的去解读。倾听孩子的声音,感受孩子们的内心变化,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的视角分析问题,适时的引导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因为倾听,方能用心理解孩子的语言,通过倾听,感受孩子们的心情,了解孩子们状态。教师应如何倾听?优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态,往往会考虑到与每位学生的联系,并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最为适切的身体位置。如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对有些学生是凑近倾听,而对另一些学生则会保持一定距离去倾听,这种距离的选择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或远或近。老师的视线与学生的视线水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语言柔和且灵活正是这种交流的结果。在倾听的过程中,构建每一位学生发言之间的关系。理解学生发在倾听的过程中,构建每一位学生发言之间的关系。理解学生发言的意义,并且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师应该倾听什么?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中,教师不仅仅要完完全接受学生的发言,还要了解、倾听发言学生们的感受,并建立起发言学生与倾听学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对话的时候,老师也会倾听学生的自言自语甚至未说出口的话语,同事还要倾听教材的声音以及倾听自己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可从采纳倾听所必备的态度人手,它们包括:(1)接纳和平等。(2)专注和警觉。(3)鉴赏和学习。(4)执着和冷静。(5)参与和体验。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但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它具体体现在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之上。什么是“润泽的教室”?“润泽”,字面意思为雨露滋润,不干枯。在这里,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室充满了生机,孩子们快乐学习、生活的地方,一片和谐的景象,没有外界环境的束缚,能够安心地,轻松的交流,沟通。每个孩子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会使得“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一个优美和谐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孩子们放下心中的那一丝自我保护的警惕心理,能够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这里,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没有同学之间的嘲讽,拥有着尊重以及彼此间的认同,在这里,老师和孩子们是一个共同体,共同的进步。在润泽的教室里,在教师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也将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有效地应对。他们将学会认真倾听,学会用心思考,学会真正地互动交流。如何有效营造一间“润泽的教室”?这教师应时刻注意保持一种和如何有效营造一间“润泽的教室”?这教师应时刻注意保持一种和谐的课堂,真诚和蔼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等等,孩子的表现将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在新教育十大教育行动之一“缔造完美教室”就是从教室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发展,让他们在天天学习生活的教室里与教师一起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李镇西老师的一篇博文中,明确指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通过班级文化的营造,读书活动的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全人课程的确立,生命故事的叙述,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将教室打造成“图书馆、阅览室、实践场、探究室”,将教室建设成“操作间、展览室、信息资源库”,让教室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的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成为“共同体成员学习、生活、成长的共同的生命栖居室。”                                                              2019年10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10-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pr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