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稍有托大之嫌,尽我努力查资料吧,至于能不能写得好,限于水平不够不敢多吹牛。我尽量与百度百科吻合却又有所详细,百度有的,我少说,百度上没有列举出的,我引经据典。譬如百度上,宦官的资料,它说周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却没有标示那一句。
正文: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已被世人所知,自然也拥有着灿烂的文化,这历史与文化相互交融,显示了中华民族不仅古老而且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以其特有的姿态和精神风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即便是近现代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面对着世界浪潮,变化剧烈,依然有英雄能人辈出,竭尽自己所能救国存亡的有志之士。
在这片中华大地上,不仅有雄韬伟略之主,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既有侠客僧侣,也有太监才女……正是因为有了三教九流坚守自己岗位的中华儿女,才能繁衍出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都是几千年来多民族的中华儿女共同缔造,她不是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一个人或少数人就可以创造出来的。她是由历史上充满智慧,勤劳艰苦的人民共同创造的。
本文注重于谈谈中国太监的问题。
一、太监:第三种人的来历
在张巨才主编的《中华文史故事文库之太监篇》里提到,我大意复述他的意思:
太监被称为第三种人,是因为他们经过阉割手术后,没有了生殖能力,特征是面白无须,苍颜丰体。年纪稍轻的宦官,形似女扮男装者。宦官的声音尖儿调高。这点可以参考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中里面的太监。
其实宦官制度的产生,要追溯到古代的宫刑。何为宫刑?相信了解了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遭受的屈辱便可知,在文中我会尽量给出资料。司马迁就是因为得罪汉武帝而被“去势”(又称净身),至于阉割的方法,史无明文,但大致可以从一些零星记载中略知一二。
张巨才先生在自己主编的那本书里提到,他指出: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称蚕室。《汉书·张汤传》颜师古注说:“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蓄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一般人受宫刑之后,因伤口极易感染伤风,往往须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内,不见风光,“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至于去势是将XX(注:本人有意省略)全部割掉,还是只割其一,因史料没有记载,往往说法不一。有说全部割掉,因为历代常有一些太监阉割不净而夤缘入宫,秽乱宫廷。像明代的魏忠贤,清代的小德张,都属于自宫,由于方法不对,阉割不彻底,仍有……。
太监的主要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穷,迫于生活无奈,通过买、骗手段送往专门的阉制太监的机构;二是怀有个人目的,如明朝的魏忠贤;三呢,就是戴罪入身,如司马迁。在北魏时期,这是唯一的来源,因此,人们常称宦官为刑余之人。
另外在《白虎通》一文中,也说过:“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文中指的自然是指男女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势,上面提及,不多说。据《尚书·吕刑》把女子的宫刑称作“椓刑。”这个,不方便解释,凡是看过《满清十大酷刑》里翁虹在监狱里那段,应该就明白,残忍至极,不可描述。
在这本古籍中,说明了最早的宫刑是不分男女的,后来才改为幽禁。可是问题来了,在考察古代的刑罚里头会分别对待男女吗,显然是不会的。打板子,上夹棍、刺字等等是常用的事。所以,《尚书·吕刑》中提到的女子幽禁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刑罚而已,又或者是相对比于一些有地位的皇族女子之类而言,下层并不普遍。
根据历史学家考察,宫刑可能产生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这也有一定的可靠处,因为朱建亮在其文《《尚书》成书年代考析》一文中,引用了胡治洪先生研究,他也认为“先秦时期的诸多典籍都曾引述《尚书》,由此表明《尚书》古已有之”。至于成书年代,可能是“西周时代作品”,或至少认为“部分地至少为商末作品。”
所以,宫刑的确有可能在尧舜时代就有,那时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宫刑的首要目的是不允许淫乱之人有“谬种”流传,也就是说不能有后代。这样,宫刑就带来了副产品:男子被割势,丧失生育能力,为以后的王权的宫廷制度所利用,于是就产生了宦官制度。
在先秦的文学作品里,也均有提及到太监,张巨才主编的《中华文史故事太监篇》举出:
《诗经·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诗经·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周礼》郑玄注:奄,精气闭塞者,今之谓宦人。
《礼记.内则》: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三。
二、宦官名称缘由?
何谓宦官,宦官之名,产生于春秋战国之时。当时天文学已经很发达。人们观察星空,为了区别星座,给天上的星星取名。人间帝王称天子,人民都是天帝创造的。孟子就说天生众民,然后天又为管理人民降生了君王。统治者用天命来加强统治,于是就把人间制度搬到天上去,把星空赋予大一统的社会等级名称。所以天文学又称天官学。
“宦”就是一个星座的名称,在帝星之侧。因此侍奉帝王的家奴即在帝侧,故而被称为宦官。
在这里,我插一个小故事。
著名的历史学家柏杨不懂天官学知识,在这方面闹了一个大笑话,他在翻译《资治通鉴》时犯了一个大错误,误导后人,好在被李敖指了出来,写出了一篇文章,就叫《柏杨无知乱译《资治通鉴》》,李敖指出:
《资治通鉴》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有这样一段:“春,正月,匈奴单于……来朝,汉以为荣。……是时,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单于上林苑蒲陶宫。告之以加敬于单于。单于知之,不悦。”柏杨的翻译如下:“……这时,刘欣因为‘太岁’正在‘申’地(‘太岁’是什么?神秘的占卜书上,说不清楚,总括起来推测,似是一种地下‘凶神’,故俗语有:‘太岁头上动土’。‘申’指南方),所以特别请栾提囊知牙斯住在御花园(上林苑)的葡萄馆(葡萄,于攻击大宛王国时传入中国,种植御花园内,宫由此得名),告诉他这是一种更隆重的荣耀。”“可是,栾提囊知牙斯仍然得到内幕消息,原来是用他压镇凶神的,大不高兴。”
柏杨翻译不出“太岁”的真正意义,反倒信口胡说,说“‘太岁’是什么?神秘的占卜书上,说不清楚,总括起来推测,似是一种地下‘凶神’,故俗语有:‘太岁头上动土’。”全是无知乱盖。
“太岁”是什么?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家假设出来的星名,与“岁星”(木星)反方向而行的一颗星。古代把天上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而行,叫做十二辰,而岁星正好十二年行一周天(木星实际公转周期是十一点八六二二年),因此就用岁星来纪年,而有十二星次的名称。十二星次是“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鹑首”(未)、“鹑火”(牛)、“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要纪哪一年,就将岁星写在哪个星次上。如“岁在星纪”、“岁在玄枵”等是,这叫“岁星纪年法”。
三,宦官的作用
说到宦官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宦官是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肿瘤。宦官始终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而周期性地为祸社会,波及全国、给当时的政治带来危客,给当时人民带来灾难。
李敖在自己文章《北京法源寺》一文里,他分析明清两朝时,提到明朝的太监人数之多,祸害之深,不是清朝可比的。他说:
懂历史的人,一比较,就知道清朝政治比明朝像样得多,清朝的皇帝,除了西太后外,都比明朝的皇帝好,制度也好。试看明朝太监当政,清朝的太监只是弄点小钱小权而已。至多只是李莲英这种货色,又算什么,比起明朝,全不够看。明末李自成进北京,宫中的太监就有七万人,连在外面的高达十万人。每个太监平均有四个家奴,算起来就是四十万。用来非法控制天下,这成什么世界!清朝的太监哪有这种场面!明朝上朝的时候,五百名武夫就排列在奉天门下,说是要纠仪,一指出有哪个官员失仪了,立刻抓下帽子,剥开衣服,痛打一顿。
现在清朝的午门,至多只是皇上叫太监‘奉旨申斥’骂一两个官员的地方,但在明朝,就是当众脱裤子打屁股的地方,有的还先罚跪。有一次一百零七名官员一起罚跪五天,然后一律打屁股,每人分到三十廷杖。像这类羞辱臣下,被当场打死或打得终生残废的,数也数不清,有的还说奉有圣旨,打到家门来的;有的还打到别的衙门去的……像这样子胡闹的、黑暗的明朝政治,清朝是没有的。满洲人的天下也黑暗,但是天下乌鸦,绝不一般黑,五十步和百步,对受害的老百姓而言,还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除非有办法驱逐黑乌鸦,否则的话,如果有不那么黑的、有可能变白一点的,我们还是不要失掉机会。这样才对老百姓真的好。
当然。在宦官中也不乏个别的有识之士和杰出人物,在秦国发展史上有推荐商鞅变法的伯乐式宦官景监、西汉有大音乐家宦官李延年、东汉有经学家宦官郑众、改进造纸术的宦官蔡伦、支持清流派朝官与乱政的十常侍作斗争的宦官吕强;五代时后唐宦官张承业是一个辅码贤臣,北宋宦官多有功于边陲:张崇贵、王中正、李宪都建功于西北;还有水利专家程昉;明代有航海家郑和,他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和赫赫功业,更是青史垂名,光照千古。
但从宦官的总体来看,他们的本质是皇帝的家奴,这一历史地位决定了宦官奴性十足。宦官本身也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宦官的下层更遭受多重压迫。
入宫为宦官的人,情况也极为复杂。不少人怀有野心,自阉入宫,此类宦官既有野心,亦善权术,檀权乱政者即此类。更多的人是家贫为阉夺,或犯罪被圈发落为宦官。在乱世时代,战俘年轻秀俊者有许多被处置为宦官。所以被迫为宦官的人,其遭遇本是可怜可悯。例如前面提到过的西汉伟大史家学司马迁就因祸被割。汉武帝用为中谒者令,被司马迁视为奇耻大辱。大多数的宦官都是自幼被割,他们作为刑余之人,身心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发生心理变态,已不是个完整的人。
由于宦官处在深宫之中,目睹皇上和嫔妃花天酒地的豪奢生活和不可一世的权势。日久天长,怎不来上权力之欲。皇室生活奢侈,使宦竖们不知稼樯之艰难,他们那能体会到做人民的疾苦,以治国力怀。
宦官大多不知书,如明代大官官魏忠贤就目不识丁。在这种氛围之下的宦官,一旦擅权、十之八九为祸患。所以,个别宦官的贤明,不能改变整体宦官的卑污。
再者,宦官的身份是奴才,他们不能明面上掌权,所以擅权宦官都是假借皇权以肆虐,如同狗仗入势,狐假虎威。宦官的奴性,决定了擅权宦官一旦小人之态,得志便猖狂,秦朝的赵高和明朝的魏忠贤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四,宦官的消亡
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官宦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到了明朝,对于老年的太监又称伴伴。
历史记载有名有姓的先秦宣官,春秋时齐国有竖习,晋国有寺人披,楚国有管苏,宋国有伊戾等。这些宦官参与了政治。寺人披告密救了晋文公,管苏谏楚共王,是两个比较好的宦官。竖刁乱齐,伊戾祸宋,是两个坏的宦官。大规模的宦官是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产生的。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大修宫室,在全国范围选美。皇宫中的嫔妃女仆,少者数千,多者上万。管理皇宫,维护官室,都需要大批的宦官,少者几百人,多者数千人。宦官人数众多,本身成为宦署衙门,等级森严。
秦汉宦官有“中书谒者”、“中黄门”、“中常侍”等,隶属九卿之一少府统管。
隋、唐、宋几代宦官属内侍省。上层宦官又称太监。明代宦官机构更大,设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宦官提督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清代大小宣官统称太监。清朝覆灭,结束了宦官制度。伪满州国建立,宦官又死灰复燃。1945年,伪满州国被推翻,宦官才随着中国末代皇帝齐齐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宦官这一丑恶陋习,是封建王朝制度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有皇权,就有宦宫。即使是末代皇帝,也必有宦官。可以说,宦官是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我们研究历史,深入认识封建专制制度,研究宦官历史是一个重要的侧面。许多掌权的宦官人物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临到结尾时,我再补充一点,在封建制度下,皇帝对于一些宠幸的宦官是可以准许他们结婚的。
张巨才主编的《中华文史故事文库之太监篇》指出:
宦官虽然失去了作为男性的重要器官,但仍有程度不同的性意识。从医学上讲,人的性意识受到早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脑组织的支配,即使在婴儿时做了换性手术,其原来的性意识在成年后仍有遗存。
宦官有娶妻之例。在西汉大宦官石显就有娶妻当然在人宫以后。东汉宦官时受腐刑人宫的,时爱腐利父助时候,势力大增,抢要良家美女为施单都迅把这些都妄收饰华美得如同官脊。北魏密官大多有配偶。唐代最有名的官高力七娶昌元两之女为妻。吕氏容貌俊美,举止娴雅,然而中年病故,而高力士没有续娶。李辅国由唐肃宗做媒,娶元擢的女儿,即元载的从妹为妻。
宦官娶妻,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需要。宦官既然有男性意识也会有生理需要。……宦官无不想被人视为正常的男人,无不想证明自己的男人本色,娶妻正是他们不次于正常男人的外在证明,让人忽略他们曾受过阉刑。元代有位太监赵伯颜不花,本是契丹才子,受刑人官前已经娶妻,后来把妻子接人宫中,继续生活在一起。
五、结论:
太监制度最终在中国历史上彻底终结,无一不是近现代那些文采俊杰的努力,更是响应了时代的号召,革除封建的陋习。
本作文资料引自:
1,宦官——百度百科
2,李敖《北京法源寺》、《丑陋的中国人的研究》
3,张巨才主编的《中华文史故事太监篇》
4,朱建亮《尚书》成书年代考析
等等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