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风吹走了的棚屋

作者: 石声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14:09 被阅读93次

    本文原载 石声博客 2016.8.20

    本文图片为《夜排档》杂志编辑在龙山之行纪录 2007年12月28日 石声摄于中远船务住宿区门外棚屋区

    刘帆这部纪录片叫《外包工》,但我一直像要把它读作“包身工”。这篇控诉“万恶旧社会”的文章久远地植根在我意识中。现代的外包工当然不包身,但还是“包”了,形同捆绑的“包”,不仅捆绑身,也捆绑着心,且捆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庭。《外包工》记录的就是落户舟山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底层工人的生存状态。作者亲历过现场并在《龙山行》中有过描述,本文将从纪录片所拍摄的场景再作一次简述。

    外包工, 下班的回来,上班的在等。

    六横岛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大岛,也是是舟山最早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的岛,以至舟山全境“解救”后,干部多从六横来,一如今天充塞官场的岱山人。借着六横这张老名片,2004年,一家大型海工和船舶造修企业“中远船务”挺进六横。当地一篇报道说,这是家有着先进管理理念的大型国有企业,它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这在六横创造了一个属于中远的传奇。在无穷商机和财富效应感召下,几万农民工大军从五湖四海越过海峡。以“外包工”的身份,给六横岛带来物流和人流的生机。

    中远坐落在六横岛西北叫龙山的地方,整个海岸线几乎被它所吞。在2007年最后几个日子里,我踏上这块传说中的海上热土。

    现在还冷静,外国船一进中远,老外就会来光顾,情景就不一样了。

    沿着厂区外一条泥泞的主道,我很惊奇这座被海水围着的岛上,俨然像是出现美国西部小镇的场景。两侧红绿窗户的酒巴,全是用英文拼成的店名,在风中悉嗦作响的招牌上没有一个中国字。这些酒吧的门都紧闭,只有深色的窗子里红灯黄灯依稀可见,透过窗户往里张望,似乎没有人影。陪同的朋友说,当地人有空也去打麻将,不会去喝洋酒咖啡的,外来务工者更不会去那里,口袋里几块钱,还得往家里带呢,但外国船一进中远,老外就会来光顾,情景就不一样了。

    行到中远大门,正如《外包工》开篇所显现的,一簇簇布满锈迹工作服的务工者从大门内匆匆出来,涌向马路对面的集体宿舍区。宿舍区围墙外的一片空地上,是几十个蓝色和灰色的铁皮搭建起的棚屋集市。远远看去,薄薄顶篷,一阵风来就会吹走。

    工人住宿区(远处)前的“打工者集市”街,薄薄顶篷,一阵风来就会吹走

    那是个自发形成的集娱乐、餐饮、商贸的棚屋区。下班工人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几公里远的镇上。他们除了在鸽子床上睡觉外,棚屋区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中远船厂24小时运转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行将去换班的工人在此打上两盤台球或唱上一曲。在混合着烟草味、超时菜肴的酸味中,一脸油渍地扯着嗓门的吼唱,恐怕是他们唯一由自己支配的自由时光。一间散发着焦油味的录像室里挤满人,这间像铁皮闷罐车里的人们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上的A片。唱罢,或着看罢,就行色匆匆地离开棚屋搭成的“打工者集市”,消失在马路对面的厂区大门内。接着,他们或者爬上巨无霸似的龙门吊车,或者进入与世隔绝的轮舱内,或者吊在比直壁还悬的船体外作业。

    棚屋区录像室内观看地A片者

    这么大的船厂,那么多的高危作业,不幸事故接踵而至。再怎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事故一发生,“奉献”也到此为止。《外包工》就记述了这么一幕:他叫郑兰昆,来自河南,在厂区不幸造成了伤残,企业只发给他生活费。他说8个月没拿到工资,甚至连工伤费都没拿到,企业不发给他的理由是因为他的事故是在下班途中发生的,所以不愿担责。他一次次跑厂方与有关部门,希望拿到工伤费,一直无果,几经绝望。而已经绝望的那个人叫董可峰的人,与他一起来的妻子王丽萍告诉说,他丈夫因压力而服毒自杀。

    《外包工》的编导可能是随机采访,想象一下厂区万多名工人,这样不堪重压而走向不归路的工人概率是多少?听《外包工》里一个工人诉说,一次事故,几个就在他身边的活人一下就没了。这让我想起富士康不断跳楼的工人那些相类似的命运。

    上班途中

    外包工大都来自农村,是农户的主要劳力,他们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随着农村土地被侵蚀,那些失地的农民以及因农产品价格低迷而弃地外出打工。他们源源不断涌向以为是淘金之地的沿海城市,涌进了被海水围着的中远船厂。可是老家呢?家里没有了主要劳力,产不出稻谷,种不出蔬菜,也就没有了肉,没有了油。这些外包工的工资一小时8元,加班加点,一天也只百来元。如果不自己省点挣钱回去,家就由此就破败下去,留守的老人,空巢的妻子,或许还有嗷嗷待哺的儿女…..

    这些青壮年长期在海岛打工,想见其苦闷与不安,于是渐渐地自发形成了这个小吃与娱乐混合的小集市。一些外包工于是叫家人过来,搭起铁皮屋开起杂货店、搞起录像室、搭起台球棚,更多的是置一小桌、买个煤气灶,炒起快餐。

    许久,桌 上空空,等得烦燥的人火有点大了

    据导演自述,拍摄《外包工》时也正是金融海啸袭来的2008年,造船业开始走下坡路,中远的业务也开始萎缩,不少铁皮屋的外来主人也正在撤离转让,转让不掉的正在敲铁拔桩将铁皮屋当废铁变卖,或直接将棚屋连同营业设施估价给收购者,自己就行囊空空地回家……

    几年后,我路过中远大门,那曾扯着嗓子,酒醉猜令中的棚屋区,外包工唯一能过上“纸醉金迷”生活的集散地,已经是一片散落着乱石的空地。好像一夜之间被风吹走了。

    我走过去,阳光下,几块塑料残布在石缝中闪烁,这让我闪回到当年昏暗的灯光,恍如听到《外包工》的大棚中那个工人扯着嗓子吼吼的歌声:

    开口叫吧,高声叫吧,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
    这里是全国皆兵
    历来强盗要侵入
    最终必送命
    ……

    近悉《外包工》继入围美国华盛顿华语电影节后,又入围北欧国际电影节,因本博客不能上传《外包工》视频, 如要详知当年场景,可链接2007年《龙山行》上中下三篇博客文,内有更多的图片与说明: 
    《龙山行.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d4ba50101ru3u.html   
    《龙山行.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d4ba50101ru3v.html
    《龙山行.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d4ba50101ru3w.html

    图片选自石声新浪博客《龙山行》

    作者与外包工 吃完再说 外包工:过年回家就不来这里了   走到棚屋区录像室外   棚屋中心区是简陋的混杂不清的排档,打工者一万多人,来自五湖四海,你想吃的什么都有 外包工家属在此谋生,挣得钱比老公多吧 有时候这里会人满为患   我们摸到工人住宿区,见有的工人不去打工者集市,而在寝室吃快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风吹走了的棚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vu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