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莞·奇点
上周一是端午节,园园念念叨叨地在计算下下周可以回家呆几天。我问园园:怎么,下周学校有什么重大活动吗?园园说:爸爸,你都不知道,下下周我们可是要放一个长假哦,不会少于国庆大假的。我一听挺纳闷的,哪有这么好的事?园园接着问妈妈高考的具体时间,园园说,下周我们极有可能连续放一个星期假,因为学校要做高考的考场。
“对了,爸爸,我可是要一个星期呆在家里哦!”园园兴奋地说。“园园,就算是一个星期假你也可以呆在家里。”我说。“哦,爸爸,就算是逃课我也要呆在家里。”园园说。她误会了我说的“可以呆在家里”是“准许呆在家里”的意思。我抓抓她的大肥手说:“园园,我说的可以呆在家里意思是这几天我们都要上班,你自己想呆在家里也行,想去哪里都行的意思。”园园说:“那是,不管什么时候我想回家都可以。就算是逃课也可以回家。”“那当然。”我亲亲她的大肥手,“这是我们的家,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你都可以随时回来,逃课也可以。”园园很满意地点点头,得意的小尾巴翘得老高。“当然啦,不过我是不可能会逃课的。”园园说,“但也很难说哦。”“哈哈,我想你不会随意逃课。如果是逃课,那一定是遇到了你无法处理的困境。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和妈妈都会帮助你去面对和处理这些困境的。”我很煽情地对园园说。于是园园便不断设想学校可能的放假方案,各种假设,各种纠结,各种期待,各种预想……
当我停下来反思这一情境的处理方式时,深深感到家庭教育在具体情境中的极度复杂性。平时学再多的大道理,都架不住在具体情境中对家长的应对方式所提出的挑战。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家庭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也差异极大,特别是虽然事件本身是独立的,但事件从来就没有真正独立存在过,而是和先前各种相关事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性,这就使得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孩子在同一件事上的处理方式都可能完全相反,更不可能把这件事推广其他家庭的类似情境中可以直接照搬那么简单了。有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一两句话背后,经常要做大量的思考和求证,从而尽量在最大程度上把本能的应对方式和习得的应对方式进行整合,尽可能地避免思想和行为割裂甚至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做派。
哦,爸爸,就算是逃课我也要回家!
在园园说:“哦,爸爸,就算逃课我也要回家!”的时候,我直觉地给予了宽容的接纳,明确告诉园园:“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可以回家,逃课也可以。”我肯定这不是我的本能反应,而是我习得后的反应。我的本能反应一定是先去追究她为什么逃课,然后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把问题防守在不许逃课这个环节。我怎么可以允许她逃课呢?无条件接纳不就成了无原则纵容了吗?
当我结合我们和园园建立起的信任模式来思考时,我认为在当时那个情境下不和园园辩论逃课对不对或者应不应该逃课是合适的。因为对逃课的认识根本就不需要辩论,孩子早就建立起了对逃课这一行为的价值判断,她真正关心的是父母是否爱她。这个爱表现在当孩子处于违背规则可能受到惩罚时父母是否能够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一种和生存需要同样强烈的第一需要。
哦,爸爸,就算是逃课我也要回家!
当孩子逃课或者违反某些规则甚至有违法行为时,他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危险性的威胁,如果这种情况下TA不能回到家里这个安全屋,其必然要在社会中寻找某个能让TA有安全感的小群体——即使这个安全感是虚幻的甚至是更加危险的。这让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位发小同学。那时我父亲在车队工作,那时车队所有的车都是司机们和修理工自己维修的。我们单位当时年龄相差不远的有七个孩子,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同学有一次偷了单位的铜质配件——那时铜的回收价是废铁的十倍左右。很不幸的是他这次被发现了,单位领导倒没有追究,只是表示以后要注意教育,但他的父母觉得十分丢脸。他爸爸把他吊在树上抽打,他妈妈则在一旁开骂。这确实很有杀鸡敬猴的效果,我们整个单位七八个年龄相差无几的小孩看了都心惊胆战的,因为我们平时都会去捡修车后丢弃的废弃配件卖钱,换些零用钱买一些冰棍零食吃。大部分废弃的配件是铁质的,偶尔捡到一两个铜质的就兴奋得不得了。有时看到没有锁好的新配件也会顺手牵羊地偷一两个,而且自我安慰说这是单位用完了不要的——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新的。可以说,我们单位里的这些小孩个个都干过这种事,但从没想到这事那么严重,居然会被全单位的人看着的情况下吊起来打。虽然后来单位领导还有左邻右舍赶紧过来劝下了他爸爸,但这次打击对于他来讲在尊严上是致命的,没过多久,他就开始有离家出走的行为,一开始还只是偶然间很晚回家什么的,后来发展到有时一个晚上都找不着人。初中毕业后他就不再读书,陆陆续续地就经常十天半月不着家了。再后来是说因为加入一个盗窃团伙偷汽车被抓了,被判了十年刑。如今我已是二十多年没见过他了。
虽然这一个个案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我一直觉得如果当初他父母不要把他当着全单位的面吊在树上打的话,他真未必会走到那一步。我想,当孩子做错了事处于害怕被惩罚的恐惧状态时,让他切实感受到安全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这是避免错上加错破罐子破摔导致祸不单行重要前提。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如果那位发小的爸爸妈妈能悄悄地把孩子带回家,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允许的,然后悄悄地把东西还回去。或许,他真的不会走上那条路。
哦,爸爸,就算是逃课我也要回家!
结语:“爸爸,就算我逃课了也要回家。”这是一种怎样的信赖!我怎么可以辜负园园对我们和对家的高度信赖呢!所以,“园园,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回家。”我坚定地信任园园,如果她确实逃课了,一定有她无法通过正常请假手续离开校园而不得不通过逃课的方式来躲避某些她无法面对的困境的理由。那样的话,我们会坚定地和她站在一起面对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是逃课还是逃避其他的问题。
哦,爸爸,就算是逃课我也要回家!2017年6月1日(儿童节)献给每一位面对孩子可能犯错时抓狂的父母和信赖我们的园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