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的来历
六气怎么来的?为什么讲六气?六气是从阴阳发展出来的概念。首先,太极图的本意是什么?太极图是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一个自然模式,它不是从哲学观点构建的图。河南登封告成的曹(书敏)老师根据他观测的太阳晷影的长度,把具体数据记载下来,自然就形成了这个太极图(见告成各节气晷影变化图)。曹老师从不同角度测量的数据,都可以形成太极图,不光是日晷的问题。
“太极生两仪”的概念:阴阳的两仪在太极图中呈现的是动态的两种象态,不是两个物质。过程中间不断地由少到多、由衰到盛是阳象,由盛到衰是阴象。现在教科书从阴阳两个物质的相互关系角度去讨论,这是哲学的意义,不是它的本意。“太极生两仪”的本意是两种象态。
更重要的是,太极图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原来画的太极图是静态的,所以那个太极图是哲学概念的。现在从自然形成的太极图中可以看到太极是动态的。太极运动一开一阖,老子把它叫“橐”。《黄帝内经》的“阴阳离合论”里面具体地描述了太极的阴阳开阖运动产生了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是由开阖枢形成的,《黄帝内经》明确地描述了三阴三阳的时空方位。“六气”怎么来的?就是根据这个方位形成的,就是开阖枢产生的六气。
开阖枢本来是阴阳的三种动态,古人认为六气化生万物,跟“三生万物”是一个概念,因为三生万物,三阴三阳,一分阴阳就变成六气。
做到才能感知到五运六气里面的许多概念通过这个图就看得比较清楚,同样,中医中的许多重要概念也都包含在这个开阖枢的动态太极图里面。
有了六气化生万物,为什么又有“五”的概念?“五运”是什么概念?五运即五行,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因为六气化生万物以后,万物不可胜数,古人执简驭繁,以象统物。怎么把握万物规律?通过动态的象态。因为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都是生、长、化、收、藏这五个基本时态,可以用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为代表,就形成了“五行”说。
《汉书·艺文志》讲:“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这个“五常之形气”不是静态的,它是互相更替的动态,所以叫“五运”。我们现在把五行讲成五种物质,或者是五种物质的运动,都是从静态的空间的角度讲的。“五”的本意是动态的,代表五个时段时态的五气更迭。
所以,五运六气怎么来的?完全是自然客观存在的周期性规律。我们的太极图、太极阴阳、五运六气的来源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中医的科学内涵,它的来源都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当然是科学的。所以大道至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我们需要搞清楚五运六气不是很神秘、很复杂的东西,它很自然,也很简单!
五运六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认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有些人认为伏羲比炎黄要早,所以我们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我们能不能讲我们是七千年文明、八千年文明,我们能不能说自己是伏羲子孙,不说炎黄子孙,把我们的文明往前提几千年是不是更好?
古人并不是不知道伏羲,那为什么只说是炎黄子孙?这就要了解炎黄文明跟伏羲文化的差别,这对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医药学成为“钥匙”的意义至关重要。如果搞不清楚伏羲文化跟炎黄文明之间的差别,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医药学能成为“钥匙”,而不是伏羲的易经八卦成为“钥匙”。
做到才能感知到先炎黄时代的文化
伏羲时代文化的标志是四象八卦,这个四象是二十八宿,左青龙右白虎就是从二十八宿中间衍生出来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李勇发表于2009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二十八宿在赤道上分布比较均匀、最合理的年代距现在是7700~7800年,那就是伏羲时代。那时二十八宿在赤道上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可以成为日月在赤道上的位置标记点,这一观点在现在出土的墓葬中也得到了印证。二十八宿左青龙右白虎四象,在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64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里已经非常清楚。西水坡墓葬印证了四象文化出现时代(见图A、B、C)。
这里面(图片A)显示的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左青龙右白虎不仅仅是青龙白虎的问题,其实墓葬里面包含了整个四象。这是冬至点的天象(图片B),这个是夏至点的天象(图片C)。
这是比炎黄早的文化,印证了伏羲时代是以四象八卦作为它的文化标志的。
有的人认为,二十八宿是春秋战国以后才有的,有的还说是西方传入的。但是到春秋战国的时候,二十八宿在天赤道上已经相当不均匀了,故二十八宿的提法不可能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文明的标志——炎黄文化
到炎帝时文化的主要符号是什么?西水坡墓葬比黄帝早,这个墓葬里面不仅仅是遗留了四象痕迹,而且还增加了新的文化符号——后天八卦。
墓葬里有殉葬小孩。大家看一下这个大约12岁的小女孩(图片D)。
当时出土文物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旁边殉葬的小孩跟墓主之间是完整的文化,认为殉葬小孩跟墓主人是没有关系的。根据当时在场人的描述,不光是这一个小孩,东边还有一个大约16岁的大男孩,北边有一个中男(图片E)。为什么大男孩葬在东边?东方是震卦,是长男,东宫太子;为什么小女孩葬在西边?西边是兑卦,兑卦是少女;北边是坎卦,有一个14岁的男孩,是个中男。最南边其实还有一个小孩,离得比较远,他们认为与这个没有关系,所以就没有画下来,应该是一个中女。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后天八卦图。
以上说明6400年以前已经形成了后天八卦。那么后天八卦怎么形成的?伏羲时代是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经过了开阖枢的过程。古人认为洛书是后天八卦,这个从开阖枢的理论能够得到理解。洛书是开阖枢动态太极图的一个数字化表达(图片F)。所以,开阖枢、三阴三阳跟洛书、后天八卦是同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神农时代从地面上观察到的各种物象变化出发,把太极图理解为具有“开、阖、枢”三种时象的动态图,将先天八卦图通过阴阳离合运动演变为后天八卦,创立了洛书图式,从而形成崇尚南方离卦九数太阳的新文化特点,此所以神农有“炎帝”之称和“九头鸟”的由来。由开、枢、阖产生三阴三阳,“四象”模式进化为“六气”模式,奠定了“六律”说基础。
伏羲时代从观察天象找到二十八宿,把二十八宿分为青龙、白虎、朱鸟、玄武四天象来表达一年四季,故称为“天皇”;神农多从地面观察自然动态变化,故称“地皇”。
为什么炎黄要连起来讲?因为五运六气的“六”产生在炎帝时代,“五”产生在黄帝时代,炎黄合起来才有完整的五运六气。
做到才能感知到黄帝时代的文化标志是“调历”,调历是综合了黄帝时代这些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后形成的,所以现在的农历叫“黄历”。调历的基础是十二气,它是“伶伦造律吕”用“飞灰候气法”发现的,十二气是我们中国古人在科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这十二个气的天文表达是十二个地支,十二地气发现以后怎么交流?能不能老到地底下看这个气?这个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古人很聪明,看看地下候到什么气的时候天上是什么象,用看天来代替候气。
从甲骨文中我们了解到十二地支是十二天象符号,就连我们的十二生肖也是从这十二个天象来的。“子”的形象像个老鼠;“丑”跟牛就更像了;老虎在西方天文学上是狮子座,我们古代没有狮子,狮子是从西方来的,狮子跟老虎是很相近,他们看成是狮子,我们看成是老虎;辰是大角星和苍龙七宿的角宿,古人把它看成龙的两个角;巳为什么是蛇?去掉龙的两个角,后面就是蛇的身。所以十二生肖是从天象上来的。地支是天象的象形符号,所以古人用天象代替文字来记录候气。二十八宿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文图可能并不是完全吻合,因为这二十八宿的天象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天象跟几千年以前看到的天象有点儿出入,但是还能看出来比较像。
古人发现用天文记比较简单,不用老到地底下去。简单是简单了,但也出了个问题:后来大家都去看天了,顾炎武《日知录》讲“三代以前人人都观天文”,为什么三代以前人人都观天文?看天象就知道到什么气了。我们现在翻日历,古人没有这个历,就看天象。但大家都去看天了以后,候气就没有人去观察了,所以“天文兴、候气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