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单位几个同事一起参加培训。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单位投入负责的态度,我决定好好地接受被培训,听听站在台上的各路大神都是怎样“且行且珍惜”的。
所以,我决定当一个“独行侠”,不和大家一起,不坐贴着自己名字的座位——2排7号。和同事们一起坐的坏处我想过了:分散注意力,粉碎时间,耗损心灵能量。闲聊,互相打扰,没话找话,一起吃一起走一起回,想想都让人浑身不自在。
在被一个女同事3次善意提醒:你还是要坐自己的位置,以免如何如何之后,我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不坐那个位置会怎样?他们会怎么处罚我?会扣我钱吗?我不在乎!要扣就扣呗!
貌似有些不识好歹。我的言下之意是:守不守规矩,会不会受到惩罚都是我的事,请不要管我。
记得上大学时,同室最好的朋友提醒我:“你是不是小时候被爸妈管太多了?怎么人家稍微要求一下你,你就把‘不要管我’挂在嘴上?”
我反省了一下,好像的确是这样。小时候,我是个时常被大人“管着”的小孩:不可以剩饭,不可以对奶奶发火,不可以和人打架,不可以请假,不可以和坏孩子玩,不可以骄傲,等等。
也许真的是约束越大反弹力度就越强,我真的长成一个对别人“指令”过分敏感的人。别人出于善意的提醒,很容易被我当成主观恶意的针对我“限制人身自由、意志自由”,我就会冒火,就会离这个人远点。不管他是什么“天地君亲师”,只要触到我这个“开关”的人都会被无情的怒火进攻。
反思起来,这样总在过分追求“自由”的想法,究竟潜移默化地把我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异类。与社会、与目前环境、与现实、与大多数、与主流不同的人可称之为异类。
当那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好心人前来提醒时,我会将这些代表连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集体”、“制度”、“环境”、“现实”一起反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反叛者——异类。
成为异类,对我来说是必然的。也许没有那些“招安者”,我也会一直游走在边缘,但有了他们的刺激,就像点燃了导火索,让我像炮弹一样射了出去,越走越远,再也没有回归的想法。“投诚”?门也没有!
我在想,除了因为儿时教养造成的过度反弹之外,导致我成为异类中的一员,应该还有其他原因。那是一种叫做“独立意志”的复杂东西,一种自主选择意识的觉醒。不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而是理性支配下的自主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我自己选择跑偏、脱轨,成为异类。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使我选择成为异类呢?
第一,与人云亦云相比,我更愿意选择拥有真知灼见,那么我就不能随大流。大流讲求的意见统一和言论和谐会成为我巨大的阻碍。
第二,跟着大流走,不一定能得到主流承诺的好处。比如成为他们中的优秀者,成为意见领袖,反而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追随者”、“附和者”。这不是我想要的身份。
第三,被主流框定的坏处,不仅仅在于它变相地剥夺你的思想自由,甚至它会以“提供安全感”为诱饵,剥夺你的实际自由:时间自由、行动自由、说什么的自由、做什么的自由等。
我相信我不是一个危害集体的恶人,我虽无心侵害集体,但是集体不知道,它要来骚扰我、监控我,这就让我很不爽了。为了爽一点,我也不能自己主动往上靠。
当然,作为人格成熟的一员,分析问题要尽可能全面。作为异类,我自然会享受不到群体荫庇之下的一些好处,比如“人缘”、“安全感”、“灵敏的消息渠道”、“资源的共享”等等。
但是既然毅然跨入异类的行列,与其研究主流群体带来的好处,不如挖掘成为一名异类的可贵之处和好处,才有助于我们成长为更出色的人。
首先,为异类鼓掌。敢于站在队伍之外,代表真实的个人勇敢发声,本身就勇气可嘉。如果你连“站在队外”都做不到,很难说你对坚持独立自由有多大的诚意。
其次,异类产生真知。异类的角度,其实很大部分上相当于是旁观者的角度,旁观者清,但异类要比纯粹旁观者的参与感、责任心强。他更容易看出问题,也对一些弊病更为感同身受,同时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有更深刻、到位的探求。这些都让异类更容易出真知。
最后,存在于群体之外的异类同样有存在感和安全感的需求。这一点会促使异类们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开拓属于他个人的世界和群体。他们可能就因此打开了另一扇人生的大门,获取了比主流人士更多的可能性,更容易找到突破口成就个人事业。
基于以上,我无比庆幸自己成为一个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异类,也由衷地鼓励你,不要怕成为被边缘化的那一个,那说不定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
所以,在别人“以爱之名”呼唤你回归之时,请你庄重地回他一句:请不要管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