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不知道的“阅读”那些事(下)

你不知道的“阅读”那些事(下)

作者: 堃一 | 来源:发表于2017-02-19 10:45 被阅读38次

    这个星期我特意去看了一本书。

    郝明义的《越读者》。

    感触蛮深的。比起圣经般存在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加通俗,更接地气。

    看完觉得仿佛打通了奇经八脉。


    阅读=饮食

    《越读者》的分类很有意思,把阅读参考食物分为四种:

    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

    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

    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

    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

    我们在吃上面讲究平衡。人不吃主食没有饱足感;美食带给我们营养,提供蛋白质;蔬菜水果帮助消化,提供维生素;甜品则是调剂,带来轻松和满足,小则美多则腻。把阅读比喻成食物。特别形象的告诉我们阅读也应该平衡,就像日常的饮食,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很有讲究。

    主食类的书,观其大略。

    美食类、蔬果类的书,熟读精思。

    甜食类的书,不求甚解。


    阅读的数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

    不要一味追求读书的数量。

    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譬如,我去年确实读了七十几书。回过头看,大多数还蛮快餐的。真正经典的有用的书大概连1/2都不到。涉猎面也不多。难啃的硬书也不多。所以留下的有用的东西也不多。

    好看的只有数字而已。

    所以时间有限的话,还是多读经典书来得好。

    如何拓展阅读范围?

    明确和掌握自己阅读兴趣领域很重要

    否则,“博”只能是散漫,“专”可能是狭隘。

    往前跨一步:在原来感兴趣的领域,往原来觉得深奥而不愿意碰触的方向走一步。比如爱看小说,那往前一步,再接触一下文学批评与理论;

    往旁跨一步:在原来感兴趣的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比如研究美术的,往人类学跨一步;

    往前跨一步,进入新层次;往旁跨一步,进入新领域。

    阅读的七道阶梯:

    这是我曾经看到的一副漫画,特意去找了出来。


    通过阅读,眼界会越来越开阔,景观也会越来越迷人,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庸人自扰,终于一切都会在你脚下。
    《越读者》里提到七道可以拾级而上的阅读阶梯:

    一、关心如何让自己更美好:寻找健康、美丽、求学、考试、工作、励志、理财、休闲、娱乐……的主题来阅读;

    二、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寻找爱情、婚姻、亲子、心理……等阅读;

    三、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音乐、建筑……

    四、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政治、经济、法律、伦理……

    五、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看一些特立独行的人物传记,否则只会在富豪与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价值观里沉沦

    六、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跳出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深入专研另一个领域。

    七、学会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智慧

    什么是经典的书?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里对“经典”下了十四个定义,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五条:

    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四、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他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五、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关于阅读笔记:

    胡适谈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进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看了这么多关于阅读的书,所有的作者都不断强调阅读笔记的重要性。

    每个作者也有自己的阅读笔记方式方法:

    阅读笔记FROM《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作者秋叶

    一、写旁批,直接在书空白处写自己的想法。

    二、把给自己启发的要点的页码标注出来,写到书的扉页或者尾页,变成后续汇总的索引。

    三、马上把感悟心得发一条微博。

    四、直接拿出笔或者笔记本,做摘录。

    五、用手绘的方式画出书中有价值内容的逻辑框图。

    六、对有感觉的书,再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就会写书评。

    阅读笔记FROM《越读者》-作者郝明义

    一、直接记书上。

    用各种符号来表示。!表示深感启发;?表示没看明白……

    二、不长的笔记记在随身的PAD上。

    三、长的笔记快速的用潦草字迹记下心得写在本子上。

    四、最后把二类和三类的笔记输入电脑,方便追查。

    阅读笔记FROM《如何阅读一本书》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发现虽然阅读笔记每个人的习惯不同,但方式方法其实大同小异。

    而我自己,说实话,是不喜欢在书上面涂涂画画的。除非这本书,是考试用书,或者课堂用书。

    以前,看的都是纸质书,习惯性拿一只铅笔,在有启发的语句上打个符号,然后把书折角,方便全书看完后回过来摘抄或者思考。

    现在,囤书空间有限,转而用电子书。基本上就是不停加书签和标注。同样,全书通读完了之后,再回头该干嘛干嘛。

    我把读书笔记分为四类:

    第一类,结构笔记。

    一般用在论说性书籍上。为的是拆解书的框架,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我会用脑图,把我理解的内容拆解开来,比如这样:


    第二类,摘抄笔记。

    我特别喜欢摘抄。看到一段话,喜欢的,就会把这段话用钢笔端端正正抄到本子上,因为字太丑,顺便还可以练字。

    另外,还比较变态的抄写了整篇的《金刚经》、《素书》、《庄子说》……因为觉得抄写这些智慧型的古文是种享受。


    第三类,随想笔记

    这一类笔记就是有一点点想法,又不太多。但是不记下来可能又没有了。就随手记在了手机备忘录上。回头再一并整理。类似这样:


    第四类,归纳笔记和读后感

    比如我现在在写的这篇文章,比如一些虚构性作品的读后感。这些就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特别有感触才会去写,写起来篇幅也会比较长。但是收益和启发最多。

    做笔记是为了当下的理解,也是为了更好的融会贯通。

    归根到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理想中的读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兴趣。博大的方面,是他的庞搜览博。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

    真心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阅读者。踩着阅读的阶梯,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不知道的“阅读”那些事(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xj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