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职业咨询心理学——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这本书时,看到副标题时有所触动,在变化的时代,工作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也重新定义着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书中描述了一段USC教授沃伦.贝尼斯的忠告:人们必须持续学习以保持竞争力。长远来说,任一特殊技能每5年就减弱一般。你靠什么生存?——保持好奇、乐于学习、拥有道德感、明确生命的意义。”

书中提到价值观是个人自我定义和自我激励的核心要素。人们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动机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文化的本质:生存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工作也为人们生活搭建了一个框架,同时工作中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根植于人们传统思想中的道义上应尽的义务。
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总会让人思考:“到底是工作为了生活,还是生活为了工作”?
我想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是选择“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毕竟我们都认同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开始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但这个十一假期,在职业发展管理师课堂上,马华兴老师重新定义了这句话,我觉得也颇有道理,今天与你分享这个观点。
一开始老师让大家探讨驱动人们工作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一个有趣的邓克尔蜡烛实验:在桌子上有三个硬纸盒,盒里分别装着图钉、火柴和蜡烛。要求被试者用桌子上的这些物品将蜡烛固定在木板墙上,且要求蜡油不能滴落到地板上。后面对比实验是将盒子和里面的东西分开放置也提相同要求,结果场景二在规定时间内的任务达成率比场景一高82%,然后对被试两组都用金钱奖励,场景二奖励效果明显,场景一无效果。
这个实验对回答前面问题给了一个探讨的前提,即“工作是什么类型的工作”,场景一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探索型工作任务,场景二是偏程序型的工作任务。而外部驱动力只对“程序型”工作有效果,对“探索型”工作无效。
针对探索型的工作内容,美国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著作《驱动力》提到,在当今时代很多奖惩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如何用新的内在驱动力三大要素:自主、专精和目的,来换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如何让枯燥乏味的程序型工作内容变得丰富有趣
其实任何一份工作都可以同时兼具两种性质,只是偏重程度不同。因为缺乏对工作性质、工作用途及个人在公司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削弱了工作的意义,并导致对工作不满意(Berger,1990)。
一般意义上的餐厅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多属于程序型工作,有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制度要求,但海底捞的差异化服务口碑众人皆知,除了高绩效激励外,最重要的就是赋予了员工充分的自主权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激发员工开动脑筋让顾客满意。所以对海底捞员工来说,单纯为了生存打工的心态也有,但或许只是个过度,当她们被家人朋友羡慕、被客人领导认可、工作价值感和意义感越来越强烈的时候,生活中缺少了工作也就缺少了生命本身的追求。


不同职业阶段都是从简单重复到复杂创造的过程
每个职业的初期都是从做简单重复的程序型工作开始的,但当工作内容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以后,如果停留在舒适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接受工作方面的新挑战和新变化,做一些相关领域内容跨界拓展,让工作内容增加更多探索性、创造性的元素。
同时,我们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上班了,而选择做自由职业或微商等等,他们还爱工作,因为“上班”是为别人工作,给别人打工,他们只是不想给老板工作,而都愿意给自己的客户工作,给自己愿意服务的人服务。
从管理者视角看,我们也注意到更应该提升的是管理者适应新时代趋势特点下的管理教练能力,学会科学授权员工,懂得分析员工核心竞争力,帮助员工规划未来的职业路径,同时会给员工树立愿景,强化员工工作价值感和意义感。
综上,对于工作和生活,哪个是主要的目的,你内心的答案清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