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读毕淑敏散文集《带上灵魂去旅行》。其中一篇《面具后面的脸》,有段文字,我忍不住摘录了下来。
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经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在正常的学校里,让孩子能有成功经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的。
学习文法和数理化,是很枯燥的过程。很多孩子不适应。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在常规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以这样说,常规的学习,给予孩子们失败的经验比较多。
但是,学习艺术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相信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必定有所长。它们冬眠着、潜伏着,等待人们的挖掘。
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是“一定有”,只是需要发现。
再者,艺术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允许广阔的想象,关于成功的概念,也是更为开放和宽松的。而且,孩子和成人,谁离艺术的真谛更近一些呢?是孩子。她们对世界,有直觉的把握,在创作的同时,也更清晰地感觉到了真实的世界。她们在艺术中学习,这种成功的经验,会蔓延开来,延展到她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我们的某些父母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训练一种特长,甚至当成一块高考就业的敲门砖的时候,杰茜娅她们,已经巧妙地把它变成了赋予孩子最初成功体验的阶梯。
是啊,有什么比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的体验和记忆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呢?
回想我们的一生,之所以会有种种的命运,虽不敢说全部,但其中偌大的一部分,是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烙印。
精神分析派的师长甚至不无悲观地说,每个人一生将要上演的脚本,都已在我们6岁前的经历中秘密写定。
读了以上文字,感想很多。
关于艺术。
成功的体验,发泄的端口,学习的窗口。学艺术充满了种种美好。
但一旦跟考试,跟加分捆绑在一起,所有的美好都变成了枯燥的反复,变成了考级的压力,变成了获取利益的商业链。
孩子在艺术中痛苦挣扎,家长在艺术中痛苦挣扎,艺术所有的光华已褪色,变成了赤裸裸的捷径代号。
关于成功的体验。
这是我经常想到的问题。我看现在的学生,越看越可怜。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过不同种类的不同层次的各种各样的失败滋味,成功的体验少之又少。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专长。我教过一个读书不行,但烧得一手好菜,并且钟爱厨艺的孩子。我也教过一个动手能力极强,对家电对器械很感兴趣,但学习特糟糕的孩子。记住这些孩子,是心疼他们在功利的学习环境中,举步维艰,最终没能熬到初中毕业上一所与他爱好匹配的技校,而是在受到学习失败的巨大创伤后无奈中途辍学。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那么齐刷刷赤裸裸地要求“学习分数”,而能加进“真正的艺术兴趣”,加进“真正的思维品质”,加进“真正的道德修养”,加进与生活匹配,与人的多元发展匹配的百花齐放式教育内容,与灵活的评价体系。
那么,我们的孩子,就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