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电影《暖春》观后感

电影《暖春》观后感

作者: 神道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01-08 14:13 被阅读88次

            每一部电影再烂都有值得关注的地方。为提取每部电影的有价值之处,特建立一个名为“电影观后感”的日志系列。要强调的是,这只是看完以后的感受,不是什么影评。

            电影《暖春》观后感,是第一篇。

            可能有人没有看过,先简述剧情如下:

            芍药村村长儿子二狗捡回一个逃亡晕倒的女孩,几家村民在村口商议由谁来收养。各家由于不同原因不愿收养,只有村里最穷户宝柱爹愿意。女孩醒后,大家知道其来历,名为小花,是最近上河村逃难出来的,两岁时成为孤儿,被卖到上河村,但那家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开始虐待小花。七岁那年,小花黑夜逃跑,晕倒在玉米地,被二狗发现。小花坚决不愿回上河村,宝柱爹决定收为孙女。宝柱媳妇香草多年不生育,却也不愿留下小花,几次想赶走小花,未遂。小花善良、聪明、勤快,宝柱爹割柳条编筐卖钱,再加上邻居和村长的帮助,小花勉强成长,上学。天长日久,宝柱夫妇对小花的态度发生逆转。小花成绩优异,十二年后大学毕业回到芍药村成为人民教师。

            故事走的是真情路线,没有贫苦经历的人可能感触不深。我虽然有感触,却不打算讨论真情,而是对里面的两句台词做一点发挥。

            两句都是宝柱爹说的,第一句:人哪,咋过都是一辈子,多吃苦少吃苦又咋的?我从这平实的话里听出了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诚然,人都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谁都不愿意吃苦,然而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必须吃苦才能过上甜美的生活。这一经验尤其适用于那些用“富二代、星二代就不必吃苦”来反驳的人。各种二代怎么顺利怎么幸福,那是别人的事,你既然没有投那个好胎,徒然羡慕只是耽误时间。况且,大多二代不是一点苦也不吃,只是人生阻力小而已;如果真的在独立之前什么苦也没有吃过,当他独自去做一件事并受阻时,很可能一蹶不振。这一蹶不振不只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或肉体上的,就是说,他跌倒后,不只会无精打采,而且也丧失了再爬起来的能力。

            这似乎是大自然的意志。打个比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棵实心的草可以长三十公分,而空心的草可以长一米,除非一生不经风浪,不然空心的草肯定比实心的草易折,而且是终生不可恢复地弯折。自然对每个生命都是公平的,易折的会有短暂的华丽,不光华的会有内在的充实;既内在充实又外表华丽的生命,必定在某一方面有致命缺陷,经不起自然风浪的冲击。如果风浪不来,那些普通的、不是某种“二代”的生命,也只能浪费自己时间去徒然羡慕了。(其实,一切生命的不公平,还都可以用因果循环解释成公平的,但此处不作深究。)

            可能有人会嘲笑我说:你这是强行把坏的说成好的,是一种阿Q精神;你的从容,毋宁是一种无奈!阿Q精神源自鲁迅先生的讽刺,但我觉得,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问一问:它是否还是应予讽刺的,是不是仍然是一个贬义词?抛开这点不说,我要指出,我以上讨论的结论是:既然是一个活着的人,是一个生命,所谓的不公平,不过是不可扭转的自然意志,但自然没有剥夺我们生的权利,因此,临渊羡鱼不如抓住当下,做好自己。

            我这种“阿Q精神”中有一个词:实心或充实。剧情当中,宝柱爹还说了一句话,其中心词是“踏实”:日子是苦了点,可心里踏实。踏实就是心里有底,是一个生命得以充实存在的基础。

            第二句台词是:我这辈子不识啥事儿,可我知道一个理儿,人,不能见死不救。我从这句话里提取的中心词是“一个”,并相信,这一整句话可以帮助解决“学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难题。

            为什么学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到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把学到的许多道理理顺,并实践起来,因为原因二:有的道理是互相矛盾的。前两天在百度贴吧里看了很多据称反映人性阴暗面的问题,比如老人孩子同时遇难只能救一个,你救谁?比如让一个陌生人死就得到500亿美元及亲人一生的幸福,你会做吗?我的答案是救小孩,因为老人已经活得够多了;不做,因为大家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些选择都是基于“人不能见死不救”的道理,只是略有延伸:每个生命都应平等、平安地过完一生,不能见死不救;救的时候,优先救没有过完一生的小孩。

            一定有许多道理是支配我们一生的,把它们理顺,在两相矛盾之间做出判断和踢除;或者百里挑一地认定一个最基本的人生道理,以它为基础学会其他道理——都能帮助我们过好这一生。要过好一生,我们需要一个道理的体系。

            光有体系就够了吗?除了道理,感情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实,我所说的“有的道理互相矛盾”,有用辞不当之处。真正的道理并不互相矛盾,矛盾的只是情与理;一切真正的道理都是冷冰冰不讲人情的,人们只是把人情当成“道理”,才出现了“道理的矛盾”。比如自己的儿子杀了人,按理应该让他接受惩罚,可亲情又不允许;杀死妻子的人就要饿死街头,按理应该救他,可杀妻之仇不允许。给情与理排定次序,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人们通常的排序却是:关乎他人的,只理不情;关乎自己和亲人的,只情不理,或先情后理,并用金钱来弥补亏欠的理。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当然不能过好这一生。

            正确的排序应是怎样,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个人觉得最好是统一的先理后情或先情后理。如果是先理后情,自己儿子杀了人,就应该大义灭亲,然后去寻死觅活;救下那个杀害妻子的人,再杀了他。如果是先情后理,就可以最后好好招待儿子一次,然后交给法官;不理会杀害妻子沦为乞丐者,并为此举自责许久。可见,要过好一生,在技术上讲是比较费周折的。

            当然,这只是众多设想的一种,绝不能成为模范。因为我个人的“道理体系”尚未完善。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就可以拿“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甚至自身都不爱惜,有可能爱别人吗”来反驳我。这是一个极有力的辩驳,契合了儒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正直理念”和“身、家、国、天下”的施爱次序。如果我要反驳,也只能试问:这种理念和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仍然适用?还可以反思性式地问:当我们考虑每个生命都应平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生命包括在内吗?那些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见义勇为者,难道真的是经过谨慎思考才做出决定的吗?以我之命救他人之命,不正是生命平等的体现吗?这似乎是很深奥的问题,就此打住。

            排好了情理的优先顺序,有了一套完善的道理体系,也未必能够完全过好这一生,因为未来还有许多意外,还存在道理体系本身要不要随时代改变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方向没有问题,确实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暖春》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bq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