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华杉讲
这里的“井有仁焉”的仁,一说,仁就是人,井里有人;二说,是一个成仁的机会,井有仁焉,井里有个成仁的事。仁者要救人嘛,现在有人掉井里了,不就是你成仁的机会吗?
孔子说:“何为其然也?”为什么要跳下去救呢?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逝”,是往,君子可以过去看一看,能救得了就救,能帮得上忙就帮,不能把自己陷进去,不能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你可以欺骗他,不可以愚弄他。欺骗,是理之所有的事,愚弄,是理之所无的事。说井里有人,这是合理的,所以他要赶紧跑去看,能不能救。你说让他跳下井去救,没这道理,这是愚弄他。
正解
骗一时因为有道理,不可能一直骗下去。
华杉讲
我想起一个企业家讲经营使命的话,他说:“要像我们的口号那样生活。”当你制定一个口号的时候,你一定想清楚,我自己就要那样去做,这样你才不会喊空话、假话,不会说愚弄别人的话。
正解
像我们的口号那样生活,那样做事,而不是把口号作为对别人的要求。
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意是“其身正,不令而从”,我自己先按照我说的做,那么大家就会跟从。
华杉讲
孔子的这段话里,有三个深层次的儒家价值观。
一是首先保全自己。儒家有特别强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是儒家对自己身体的特殊认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不是自己的,是父母的,是留下来要尽孝的。这一点,儒家有一点宗教般的虔诚。所以要为国牺牲的时候,才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为国牺牲,那没办法,可以忠孝不能两全。若是为了救路人甲的命,那可绝对没有牺牲自己的道理!
三是爱的次序等级。前面伯禽说的:“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首先是自己的亲人,先管自己家人,再管别人。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就是牺牲自己家庭了,于妻子儿女何?于父母兄弟何?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们有时高谈阔论“诸子百家”,要“兼收并蓄”,兼收不了,并蓄不了,因为他们不一样,甚至针锋相对,你说你要兼收并蓄,因为你全都不懂,全都不了解,才会信口开河。你若认真研究过,把自己代入进去,我是那种人,你自然就进那个门。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学问也是这样。
因为学习的标准是知行合一,知识你可以都学,行动却只能选择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