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时,呀呀背诵是稚气的初识,
少年时,强赋新愁去遮那
浅白的心事。
峥嵘时,也曾滔滔不绝,
轻狂时,也会不可一世。
曾几何时,会徘徊半阙小令,
写那 欲说还休的踟蹰。
如今灯下,鬓已星星矣,
静静的读,默默的写,
丹青不知老将至。
淡去了富贵的愿,
也不去谋那帝乡的期。
只愿此生 不负
天上的吾 与人间的诗。
Joshua @ 2017年12月16日
垂髫时,呀呀背诵是稚气的初识,
少年时,强赋新愁去遮那
浅白的心事。
峥嵘时,也曾滔滔不绝,
轻狂时,也会不可一世。
曾几何时,会徘徊半阙小令,
写那 欲说还休的踟蹰。
如今灯下,鬓已星星矣,
静静的读,默默的写,
丹青不知老将至。
淡去了富贵的愿,
也不去谋那帝乡的期。
只愿此生 不负
天上的吾 与人间的诗。
Joshua @ 2017年12月16日
本文标题:诗 | 我和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fewxtx.html
网友评论
**博伊斯**发现,当人们产生意愿时,自我作为纯粹的意向闪耀其中;当一个人将他的意愿转化为纯粹的专注,去聆听他人的意愿,使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真实相遇,在顺应与意愿的交互过程中,有一种物质会被创造出来,正是这种物质构成了艺术化的进程:**神圣的精神在此塑造,真实的联结在此构成。**博伊斯将这种用人类自我物质构建的艺术品称为**温暖雕塑**,并告诉我们,借由这种物质将会塑造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如果你看到这首诗中的“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辛弃疾,“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同叔,“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杜甫,“知来者之可追”的陶渊明,“僧庐下听雨”的蒋捷,你就知道,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静静的读,默默的写,
丹青不知老将至。
请问这个收尾跟《心脏的朋友》的收尾很相似:“当我老去,你也疲惫不已。”
您是在艺术化的写着人生四季,还是觉得心老了?身老了?
因为总觉得“老”这个字,会用在65岁以上的人身上
不是装老成,也不是暮气重重。
“老”并非是描述只是说自己当下的状态,当然,物质身体的衰朽过程会提醒你思考生命的意义。
更多的,“老与死”是人生的归途,是一道门,因为生命的有限,更需要用“向死而生”的角度,检视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如何去走凡世中剩下的路。
彼岸决定此岸,真是因为考虑了“吾归何处”,才有了现世的“吾心安处”。
请注意我用“吾”和“我”的区别,前者是高我,精神层面的存有,后者是自我的泛指,与物质层面的生命关系更为紧密。我会生老病死,吾也会不断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