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射线下微观的物质变化是液化,气化这种现象,宏观上却是液体向低处流这种形式。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的都是水往低处流,气体向高处升,但实际上真正的物理表现却并非如此,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它们都遵循向低处流淌的选择,只不过有些气体比较轻,所以被更加沉重的流态物质排挤到了上层,气体之所以能上升只是因为它们轻,所以被排挤到上层,实际上重力对于液体,气体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熔点低的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体,开始从高处向低处流,等到低处汇集的足够多的时候,它们才开始向高处爬升。
当初观看《地球成长史》纪录片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极端错误的现象,它的理论中地球是众多陨石撞击到一起形成的,撞击到一起的陨石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所以地球初始状态是遍布岩浆,然后逐渐冷却下来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高温下物质会更加活跃,而这些物质活跃起来带来的结果就是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发生反应之后的物质往往更加稳定。
我们根据物质的基本物理规律来推想一下,在岩浆那种高温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相互反应会加快,等到温度下降之后,已经形成的物质(包括化合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会非常有序的分层,而不是我们所知物质层中非常杂乱的现状。
生物是不同物质组合在一起的,而那种高温冷却带来的物质分层会使得一种物质只能和临近的两层物质相互接触,而仅仅三种物质是无法构成生命的,所以大家所知《地球成长史》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行星是在恒星加温下逐渐升温的,这种升温过程中物质散发热量的方向是立体的,以地球和太阳来举例,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温度上升,然后升高温度的区域开始向周围扩大影响,这种周围包括地下,也包括天空,和四周,受到这温度影响最低的是比它先承受到温度的地方,因为它的温度已经上升到更高,所以那些散发出去的温度更多的还是向着没有被光照射到地方传播,这种影响逐步流淌到地球没有被照耀到的地方。
这才是恒星热能到达地球之后真正的影响方向,而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白天上升的温度在夜晚会降下去,事实上,地球整体上的温度一直是在上升的,上升最明显的是地球核心,因为封闭在内部,所以热量散失少,而在地表,因为物质物态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温度上升是很缓慢的。
人们认为地球是恒温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地球因为降温而致使生物大规模灭绝也是错误的,认为地球氧含量下降造成生物体积下降更是错误的,只不过当初得出这些理论的人影响力巨大,所以多数人认可了这是事实,但是从我们最基础的认知中那根本就是错误的。
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科技的掌握,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物质的基本规律却是不会改变的,想想现在很多科普达人所说“人类要发展到更高端的文明就要脱离肉体的限制”就感觉很可笑,我们发展科技靠的就是我们拥有肉体,而脱离了肉体,那些科技成果又有什么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