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来途

作者: 思遥 | 来源:发表于2014-04-02 21:37 被阅读32次

    2013有两本老人写的书。一本是饶平如爷爷的《平如美棠》,一本是姜淑梅奶奶的《乱时候,穷时候》。两本同是回忆当年的岁月。

    平如爷爷1922年出生,黄埔军校18期学员;淑梅奶奶1937年生,60年跑盲流跑到黑龙江。

    饶平如老爷子曾在《一席》演讲,40分钟将全书的内容说了一遍,老爷子精神很好,白发矍铄,依稀能见军人的影子。美棠是平如爷爷的妻子,《平如美棠》也是因美棠去世平如怀念其作画而成,书不厚,简单的叙述加上图画说明,从抗战两人因父辈交好定下亲事一直写到美棠去世。

    而姜淑梅奶奶的《乱时候,穷时候》更像志怪小说,写的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悲喜、荒诞。文革的那几年,她和丈夫随公社待在深山,环境虽然艰苦,好在躲过了乱撒热血的那几年。

    大致介绍就到这里,为什么要把这两本书放到一起呢?并不只是因为作者的年纪相近。年纪大的作家很多。选这两本一起一是引文这两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做价值评判。作者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很难不加入自己的价值评判,故事有背景有人物,写作的时候总有一个大意牵着往前走,憋着不说太痛苦,因为在当下,每个人都想发言,都想有一席之地,都想找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太多想要抒发,急于抒发对世界的态度,急于为情感找到出口。年岁增长,经历增多。或许是见过太多,再难以起波澜;或许是知晓急切的代价,太多东西在手不愿失去。这两位并非专业作者,这也让他们没有“起势”的习惯,因为是写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为了怀念。

    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经历过苦难的人们到底能够学会什么?我想如我这样的小辈是不能说出一二的,有点像我根本无法用语言告诉你我喜欢一本书到了怎样的地步。这是我选择两本一起说的理由之二。我好奇心很重,对于未知会很执着的追问。短短50年,解放前后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人们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如果说我们背负着苦难往前,那么这个沉重的包袱到底是什么?刚好,从这两本书也能略窥一二,平如在农场一改造就是十多年,淑梅逃荒正是因为人们已经活不下去,树皮都已被吃光。

    两本一起,就免不了要加上比较。姜淑梅的经历更广、更深,对于当时农村、公社故事的描写,总体上故事更多。(要提上一句的是,姜淑梅本不会书写,在其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写字,之后操起文笔开始写作。)平如更多是怀念与美棠的生活,当时社会的面貌是从家常的柴米油盐透出的。要说喜欢,两本都喜欢,《平如美棠》的装帧前面已经说过,《乱时候,穷时候》的故事短小简洁,初读惊奇回味悠长。

    蒋方舟有一本书《我承认我没有历经沧桑》,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不搞清自己是谁,不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就像花草失去泥土,鱼儿离开海洋。我看到有人用砖瓦一圈一圈砌出属于自己的井,然后跳进去,以为砌的越高越好。越低越不见光。物质丰盈所以不知道吃白米都是困难是什么样,知识爆炸所以不知道书念不到有多痛苦。没有必要刻意忆苦思甜吃粗粮、野菜(这些的价格也已超过细面白米),必须要珍惜。我一直记得有一次我的姥姥拉住我的手跟我讲“要好好读书啊,姥姥那时候苦读不起书”时候语气多么谆谆。

    有人问我怎么和老人相处交流。我想,我们家里都有老人,如这两本书的作者或者年纪稍青些,他们记不得太多,有太多反反复复讲到你都能背出来。别打断他们,记牢那些故事,这样在他们忘记细节的时候提醒他们。你要认真听。认真听。认真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忘来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fl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