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化里,鬼都存在在黑暗、阴冷、人迹罕至的环境里,
碰上了只有麻烦,没有好事。
虽然我们很少人真正见过“鬼”,
但关于“鬼”的各种传说,
那倒是随处可见(听)。
这“鬼”,说到底,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
燚燚从初中开始,就疯狂热爱灵异文化,看过不少鬼故事、鬼片。
从我掌握的“灵异知识”,给“鬼”下一个定义的话:
灵异故事的里的鬼,
是曾经存在过世间,生老病死后,肉体消失,
但精神的执念不肯散去,
遗留在世间的一种阴性能量。
如果从更广的范围说,六道轮回,其中一道就是鬼道,鬼道羸丑陋、乐少苦多、食不果腹,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的痛苦果报。
关于六道轮回:《佛说六道轮回苦,六道,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民间的传统文化里,
“鬼”除了六道中的鬼道众生,也包含了不愿进入轮回、停留在世间的灵体,称为“游魂野鬼”。
大部分文化里的“鬼”(包括外国文化),都是曾经有思想感情的人变的,
我们很少听说过动物鬼、植物鬼,
就算动植物有灵性,也多归类到“精”、“怪”里,而不是“鬼”。
或许因为人类贪嗔痴重,才更有机会变成“鬼”。
不过咱们看鬼片,会发现鬼并不是像人一样,三餐一宿规律生活的。
特别是那些困守在阳间的灵,
他们的时空,是无限重复的,重重复复生前放不下的某件事。
比如,鬼要现身之前,会营造出生前留恋的那一幕场景,或许是某身衣服,或许是某支歌,也或许是被某人陷害的场景。
鬼灵要给人下绊子,害人的方法,
也是他之前被害的场景再现,并没有什么生前事的创新。
灵的存在,源于“执念”放不下。
愤愤不平生前的遗憾事,久久徘徊原地。
(也有的说法是灵困于自己营造的空间,只能重重复复表演自己执念的那一幕,无法找到解脱的路)。
不是每个死去的人,都有条件变成鬼。
投生鬼道,为“三恶道”。
能成为鬼的,是那些生前带有极大遗憾、不甘、愤恨,贪嗔痴重的人。
说白了,成为鬼,最需要的是“怨念”。
所以鬼的形象也很统一,
要么是青面獠牙,那是愤怒的直接表现。
要么是忧戚哀怨,无限的遗憾不甘埋在心里。
除了少量刻意营造的片子,比如老港片《开心鬼》,
很少能看见天天兴高采烈、眉开眼笑的鬼。
我们为什么怕“鬼”?
说起“鬼”,人十有八九是害怕,少部分是好奇。
欢迎、渴望、高兴的情绪,那是几乎不会有的。
因为鬼代表了未知、黑暗、可怕、毁灭的能量。
人害怕被阴性能量“同化”,最后把自己也拉下水。
在我们的文化中,哪怕是自家亲人变成的“鬼”,人们也要避忌三分。
去世老人相传会在头七晚上,回来看孙儿,
家人如果发现家中有响声异样,就会骂骂咧咧尽快把“鬼”赶走。
常听到的话是:
“人鬼殊途,你就安心的走吧!不要多留恋。”
甚至是“更不要祸害儿孙”。
为什么会这样,变成了鬼,连亲人都退避三舍?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世界最初为阴阳二气构成。
阳代表生能量,是希望、前进、向上。
阴代表死能量,是阴暗、不见光、困境。
鬼就代表了阴能量,所以:
鬼聚集的地方,会“阴气重”,
鬼生活的地方,叫“阴间”。
鬼片里所有鬼出现的场景,都是一片黑暗诡异。
人和鬼在两个不同世界里,
人生活的地方,叫“阳世”。
人和鬼气息最大的不同,是人有“阳气”。
抵御鬼的自然方法,就是雄鸡打鸣天大亮,阳气升而阴气藏,鬼退。
所以人们害怕和“鬼”有哪怕一丝的关联,
和“鬼”接触多了,人的阳气会变弱,
身上阴气重了,
轻的身体差,重的甚至被拉入“阴气”的空间(自行想象……)
民间流传能“撞鬼”的,也多是八字轻、体质差、运势低迷的人。
所以,在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避忌鬼。
但光避也不是办法啊,
被避忌的“鬼”,也曾经是人的至亲,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啊!
于是,躲避之余,在集体心理中,又多了一重“敬”。
给鬼重大的祭祀仪式,送去供品纸钱这些福利,我不接近你,但我尊重你。
把“害怕”化成“尊重”,各自安好,互不侵扰。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和“鬼”有关的固定节日,
每年有“四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寒衣节,用来敬奉鬼神,
既希望鬼不作乱,还能用人没有的神通,保佑阳上人兴旺发达。
所以每到鬼节,总弥漫着大家害怕又尊敬的复杂情绪。
四大鬼节中,最有神秘色彩的,要数“七月半”。
相传阴历七月,是“鬼门大开”的一个月,阎王允许阴间的鬼魂通过冥河游走到阳间,享受香火供奉,探望放不下的亲人。
时间会持续半到一个月,在民俗中,也有诸多禁忌和习俗。
一方面要小心避忌,不要招惹“好兄弟”惹麻烦。
一方面要祭祀祖先鬼神,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普渡做善事,为自己积累下功德福报。
接下来,这段日子,咱们会写一系列关于“阴七月”的文章。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以及一些人们所说的自身经历,提供传统文化的代服务,
让大家来了解传统里关于“阴”、关于“鬼”的神秘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