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19644/3284094ffe7d96ac.jpg)
苏丹卿在《我们终将在路上释怀》中说:这世上有一段旅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路。
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走,不应该害怕孤独,只有克服这些孤独,才能真正强大,变得越来越优秀。
没有人能手把手一步步教你,如果你一个人走,你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坚强。没有好运气,所谓的好运气都在荆棘后面,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走,只有靠自己最稳定。
旅行时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它会让我们懂得,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生活不会没有出口。
《论语》第20天打卡:
通读“子张第十九”和“尧曰第二十”之后,挑选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喜欢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伟人毛泽东曾告诫人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滿足”。知识的获得靠的是日积月累,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只有依靠勤奋和努力。子夏讲了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即“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句话也是对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的阐发。
一个人成绩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能靠积累、勤奋和坚持。学习没有捷径,短时间内猛啃几本书不会有进步,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
有个素未谋面的朋友曾经问我:“怎么才可以写出一篇能发表的文章?而且是要发表到全国发行的刊物上?”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如实回复了她“先读书吧,先让自己浸润在书里泡一段时间,或者边读边写。”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因为每天都与古今中外的高人进行思想交流,时间长了,气质自然就有变化。特别是五、六十岁以后,是满脸风霜戾气,还是温文尔雅,凭气场就可以让人们对你有所认知。
《孩子是个哲学家》第七天打卡:
请阅读《孩子是个哲学家》“真相”这一章节在孩子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样子,思考怎样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孩子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真相?
真相——看清自己是什么,而不是我想成为什么。总有人在皮格马利翁和纳喀索斯中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以为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摘自《孩子是个哲学家》“真相”
“为人父母,你并非被罚为奴隶,而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对成人来说,孩子的存在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时时处处得以反观自身的言行,打破自我的僵化局限。
作为这个世界的新来者,孩子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观察视角,常常令成人耳目一新,将我们重新带回到“人生初见”的新鲜模式。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孩子的智慧来自生命的直觉,他们的思考清澈透明,言语直指事物的本质,而这正是成年人越来越僵化、功利化的生活模式所最为匮乏的。
回想自己为人母、为人师这些年的历程,这样的场景好像历历在目:因为心中的琐事和杂念,无法专注于当下,全神贯注、不带评判和预期的陪伴、关注孩子,而错过能带给孩子温暖、重要和令人振奋的感觉的时机。有时甚至并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忘记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喜好和情绪……而这一切,都从作者睿智、谦卑和理性的文字当中找到了共鸣和答案。
“父母这个职业,容易产生失望和疲惫,但同时也是难能可贵的成长机会,是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发、热情、原始、真实的。在教育他们之前,身为父母,必须先充实自身。”在和孩子共度的这段旅程中,就让孩子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走向那个隐藏在喧嚣生活背后,秘密的完美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