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词

作者: 琴韵无声 | 来源:发表于2023-05-02 22:07 被阅读0次

(中考作文复习提醒学生写“高级词”,很多学生不太明白,补充知识点)

什么叫“高级词汇”?

一,要有新意:比如说,一样是夸鲁迅先生文章好,甲说文章如匕首投枪。乙说文章内字挟风霜。在这里“字挟风霜”就比“匕首投枪”显得高级。那么是匕首投枪这个比喻不好嘛?当然不是,听的太多了而已。

二,要有古意,邵永海先生在古汉语绪论课中说过一段话,现代汉语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流行的新词,但是这些新词的构成大部分恰恰立足于古汉语。比如,古代汉语称“足”,现代汉语称“脚”,“足球”却不被称为“脚球”,“足浴”也不被称为“洗脚”,这就是因为古汉语雅致,在大众当中对于“雅”有潜意识的追求。

三,用典,用典可算是历代文人写作凸显“高级感”的终极法宝了,一个普通的名字,因为有典故,有出处,立刻让人肃然起敬,当然,如今在知乎这已经作为一个梗被大家玩烂了,不过也侧面说明了用典的威力。比如上面所举“字挟风霜”的例子,如果你知道此句出自淮南王刘安撰《鸿烈》,“字字皆挟风霜之气,一出一入,字直千金。”是不是油然觉得这个词的“高级感”又拔高了一个档次?

生僻=高级?

如果这个逻辑合理,那文课本所有的文章都是无法及格的“低级作文”。

我们只能从词汇量大小来对文章进行区分,有的文章,词汇量小一些,有的文章,词汇量大一些。

但是,词汇量的大小,也不是评判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准。

老舍,典型的不爱拽文拽词的作家。这是《济南的冬天》前两段: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一段中能称得上词汇的字就不多,“安适”算是最“高级”的了。

但是呢,这篇“平平无奇”的散文,能够入选初中课本,成为几十年来公认的经典。

老舍朴素、平实、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我们再来看这篇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我特意选取了此文中最“华丽”的一段: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这一段论述地相当精彩,词汇量相当大。

“炉火纯青”“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废寝忘食”“尽心竭力”“臻于至善”“超今冠古”“出类拔萃”“巧夺天工”“冰心一片”“物我两忘”“雷打不动”“脚踏实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技近乎道”“超然达观”

真是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感慨过后,我们来看看这些词汇,可有一个是“生僻”的?可有一个是拎出来你不认识、你不会写、你不懂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级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jz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