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今天正经聊聊读书这件事

今天正经聊聊读书这件事

作者: 夕阳粒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02:36 被阅读0次

    文/小杨同学

    2018年冬天,我和毕飞宇老师

    读书塑造了我的性格,甚至影响了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改变一些命运的纹路也不为过。我在很多个需要写个人爱好的场合,都写上了读书这一项。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不少作者还有几个作家。身边也有很多爱读书,真正嗜书如命的人,所以今天正经聊聊读书这件事。

    近几年有很多读书类的节目,比如央视的《朗读者》以及腾讯的节目《一本好书》,看的人不少,讨论度也很高。董卿在节目中引经据典,中外名著脱口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太美了。她说过每天都有读书的习惯,睡前不带手机进卧室。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坚持,而她说只要你将读书形成习惯,无所谓坚持两个字,因为你喜欢这件事,不需要经过内心挣扎或者是去做过选择的。现在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的人也多了起来,没时间看,也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听书啊。工作了几年,很多同事会聊到下班后都干什么的话题,有些人下班后都会读书来充电。很多人都越来越重视“读书”这件事了,尤其是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我时不时会在地铁上火车上看到读书的人,有的是在排队的时候,有的是站在摇晃的车厢里。不难看出,他们很多都是上班族,每次遇见看书的人,我都想知道他们在读什么书,有的是工具类的书,有的是教你怎么做的书,有的也拿着《活着》,《狼道》等,如果看到有人拿着名著在看,我还是很欣喜的。其实在车厢里看书最多的是小学生,有的做作业,有的看带着拼音的书,比如西游记啦,水浒传啦,杨红樱系列啦,他们看书的样子真专注。有一次在北京坐公交车,挤得水泄不通,甚至人都被挤歪了,有个小男孩带着眼镜拿着一本书,一直在认真的看,我看着这画面突然就很感动。有次在爬香山,到山顶的一个小路上时,有个女孩在看书,初秋的阳光很柔和,她认真看书的样子真是美的像一幅画。我喜欢读书,所以在任何地方看到任何一个读书的人,都会心生好感。她/他读过的书我也恰好读过,我们喜欢同样的一段话,一个词,一个情节,就觉得在那一刻我们的灵魂和心情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我们选择了成为一个什么人或者选择了做什么事,而是,我们被选择了做什么事或者成为什么人。

    我并不是出生于书香世家,小时候没有大量的书可以读,短暂的童年时光都被我用来在田野里疯跑疯玩了。很多作家从小就嗜书如命了,比如三毛,张爱玲,了解这二位的人都知道,她们都喜欢《红楼梦》,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痴迷于红楼梦。但也有作家是不怎么看书的,比如:海岩。这是我前老板(认识海岩并且了解海岩)告诉我的。所以在看海岩的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流畅,很好看。不需要太多的比喻或者渲染,他的故事也能很吸引人。我小时候没看过几本书,所以那时候的我啊,是野蛮的小丫头,自由自在,没被绕道文字里去,也没绕到人情世故里面去。只是我小时候有个习惯,很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课本,我奶奶经常说我,饭都凉了还在看,平时怎么不看书学习,一到吃饭就看书。我隐隐约约记得,那种看书的感觉就有点入迷了,有一种沉浸在其中的小开心。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隔壁大哥哥给我借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我很喜欢看,尤其是喜欢其中尼斯湖水怪那一节,所以直到现在,我依旧对水怪这事很感兴趣,找了电影来看,发现把尼斯湖未解之谜拍成了童话故事,前段时间网上还说尼斯湖水怪其实是巨型鳗鱼,我表示不相信。水怪存不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在乎水怪是不是存在,我在乎的就是好奇本身。反正这个未解之谜带来的好奇一直保留到了现在,我现在很喜欢用“深蓝”来表达一种状态,我也说不清楚的一种状态,而且有点深海恐惧症?虽然住在内陆地区,但对浩瀚的海洋是充满向往也同时充满敬畏的。我不想知道水怪存不存在,那就像是我童年时的一个谜梦,希望永远不要被揭开谜底才好,这个谜就会一直伴随着我,而我也永远保留着那一份好奇。

    有一次,我姐姐给我说老师说了一定要读两本书,一个是《牛氓》,一个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她自己很想读,可是没有。每次看见她都在手机上看网络小说,我问:你看的是什么啊,她说是关于穿越的,或者是关于由弱变强进行报复的,类似甄嬛传那种。我现在如果送给她的话,她肯定感到很奇怪,而且应该也不会去读了。

    很多学校都有读书室吧,我们学校也有,但几乎不让我们去看书,初中时老师在阅读课上抱来一些书给我们看,其中就有《骆驼祥子》,我就对虎妞这个名字印象很深。上学的时候我作文写的一塌糊涂,班主任读班上同学写的好作文,发现人家都引经据典,里边写到史铁生啊,萧红什么的,我很羡慕那些能随手就写出什么作家说过什么的人,。我同桌作文就写的很好,她很夏欢看电子书,经常看《斗破苍穹》还有《倾尽天下》,课间十分钟我也和她一起看,但是她看的速度太快了,一目七八行的速度,我和她看电子书有压力。

    初中的时候,我的抽屉就是歌小小的图书室,里边全是各种杂志,娱乐八卦还有几块钱一本的鬼故事。我们班的同学都跟我借书看,上课也偷着传阅。正经的书没看几本,我和同学说,人家的启蒙读物都是四大名著,咱们是两块五一本的鬼故事。上高中的时候看的入迷的几本书是《名侦探柯南》还有饶雪漫的《离歌》,以及郭敬明的几本书。看柯南的时候很是痴迷,吃饭睡觉都拿着看,我想这就是我日后爱读侦探推理小说的源头?有段时间饶雪漫的书在全班传阅,很奇怪,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好像都陷入了一种微微的伤感之中。我同学说你别看了,容易沉侵下去,我不听,上课偷偷看,真是越看越悲伤,山边的夕阳晒的脸红红的发烫,再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卷子,真是越来越伤感。高中时候大家很喜欢读《意林》,我也喜欢,现在也经常关注意林的动态。这么多年,意林杂志还在继续印刷发刊。对了,意林杂志是在吉林。上次经过一个小书店,我进去转了转,拿起一看,还是熟悉的绿色封皮。看着它能想起高考复习的日子,也能想起当时趴在阳台上听的歌《想把我唱给你听》。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在小县城买了一本世界级畅销小说《百年孤独》,一整个暑假,翻了十几页合上,翻了几十页又合上,我读不下去。

    我真正大量阅读是在大学的时候,大学开始只能用“迷茫”两个字来形容了。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劲也不知道往何处使。有一天,看见我舍友桌子上放着一本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我实在是无聊就翻起来看了看,这一看,就入迷了,晚上借着手机的灯光埋在被子里看,被他笔下的文字吸引了,我才发现原来文学名著是这样写的,是能带给人一些想象和共鸣的。那本书挺厚的,我花了好几天来读。之后我又在图书馆借来了他的《文化苦旅》,虽然没读完,但是余秋雨却成了我最开始读的作家。毕业后,我去上海玩,专门跑到上海戏剧学院去看了看,因为余秋雨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记得去的那天晚上,很多学生在教室排练,出来的时候有一堆学生围着一个老师,我走近看了看,是佟大为,在给同学讲戏呢。我的伙伴傻乎乎地跑过去问:“您就是佟大为先生吗?”他说:“是啊。”然后我们两都愣住了,接着他就走了。我们也没要个合影或者签名啥的,想起来还挺后悔。

    2012年,我刚上大一那年,有一件震惊文坛的大事,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想都没想我的下一本书肯定是它。我看的那本书是盗版的,我们学校周六的时候会有人专门来卖盗版书,不管啥书一律10元一本,后来干脆20元一斤来卖了,我大学时候读的很多都是十块钱买的盗版书。我在宿舍的书桌上读《蛙》,看完整本书后,我就完全被震慑住了,小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写。刚开始前几页就讲主人公因为饿所以吃带着松香的煤块,然后嘴里流着黑色的口水。再到最后写自己的姑姑被青蛙爬满了全身,还有在饭店里吃牛蛙……这是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来我又相继看了他的《生死疲劳》和《丰乳肥臀》。我记得很清楚,在《生死疲劳》的封皮上写着“莫言的想象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的尚在成长的小心灵,虽然对文学背后的深意是一知半解,但我总在上课的时候胡乱写一些话在课本山,发挥我自己的想象力,把脑海里很奇怪的想法拐弯抹角地写出来。没人看,我也不喜欢我写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是陕西人,所以必读作家少不了路遥,我先是看了《人生》,再看了《平凡的世界》。在2013年的冬天,我约了几个伙伴去陕北榆林毛乌素沙漠转了转,看看孕育出这样优秀文学作品的黄土地。那个冬天真冷,我们在冰上燃了火,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唱歌,而我看到这月光,想起的却是闰土守西瓜的月夜。后来《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我很喜欢,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打开看一看,看咱陕西人吃馍吃面就是带劲,大口吃碳水化合物的感觉就是酣畅淋漓。后来又读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同学要的电子版,看了前几章完全被里边的性描写看的傻眼了。电影版白鹿原中,大片大片大麦田,还有汗流浃背的麦客,都是陕西农村最常见的画面,因为要装满粮仓,所以割麦成了每年的头等大事,王建房有首歌就是唱《麦客》。当地人有“八百里秦川养懒汉”的说法,说的就是关中平原这片地方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好。小时候也和大人去割过麦子,一镰刀下去就割掉一把,直到成为一捆,捆麦子不用绳子,就直接用麦秆来捆住。每到割麦季,就成了乡愁最重的时候。想起自己的根在陕西,在大片大片的黄土地上,在每一粒麦子里,在每一碗面中。我大学时候教文学史的老师研究陈忠实文学,2016年陈忠实先生去世,那年她写的一篇关于陈忠实的文章被选入当年的陕西高考卷了。我老师文笔也很好,讲课非常生动,长的也很“女作家”范,我看她的作品,记得她写过一句话说:寂寞是一条长蛇,这比喻真厉害了。在她的课上知道了更多的作家,诸如:池莉,方方,迟子建,苏童等等。贾平凹的作品我没怎么读过,但知道他最近有新作,是写茶馆里一些女人的家长里短。后来遇见一些人,他们说喜欢陕西,喜欢西安有文化底蕴,喜欢这几位名家的作品。陕西是一片文化热土,根植于其中的是中国文化的根,能生长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心里是有自豪感的。

    年轻时候总绕不过韩寒,郭敬明的作品,我把他俩放在一起也没要比较的意思。我读韩寒的作品比较多,从《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再到《长安乱》再到《三重门》,我都看了个遍,他文笔挺幽默。我总在上课时偷看,幸好也没有老师管。后来又读了很多男作家的作品,比如王小波的“时代”系列,我记住了他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上的星星就像一场冻住了的大雨。我在山里仰望星空的时候,星星确实繁密如雨。他的小说喜欢的人很多,但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书信中他诚恳的语气像个孩子。哪个女孩子会不为此而心动呢?虽然直到现在我也没遇见爱我就像爱生命的人,也许在哪一天他就突然冒出来了呢。他不一定要多么厉害,多么有钱,但他一定要会写情书,用纸笔认真写的那一种,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在我们头发花白的时候,可以在昏黄的灯光下回忆往事。以前有男生在情书里说我的眼睛像星星一样美丽,也因为我眼睛大,所以藏不住心事,藏不住眼泪,就连蚊虫都特别喜欢飞到我眼睛去。

    我在言几又读书

    文青的书桌上都有一本三毛吧,我也在空闲的时候读完了三毛全集。很多人觉得她写散文比较多,太“文青范”。三毛实在是影响了太多人,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过着平凡朴素的生活,但都有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我很喜欢三毛笔下的小故事,每一个都有笑点泪点,生活就是如此啊,永远在遇见,永远在失去。2018年春夏我在地铁上又听了一遍三毛全集,在来来回回的路上塞着耳机。听三毛写的一个个故事,因为主播的声音太好听,那些故事就好像都活了起来。听着那些故事,我好像也被地铁带到了遥远的万水千山,直到地铁到站提醒了,我才回过神来。在《万水千山走遍》中,我很喜欢有一篇叫《青鸟不到的地方》,这个“青鸟”是洪都拉斯街头公车的名字,“青鸟”意味着幸福,那时她已经失去荷西了,所以说“青鸟”也不会把她带到幸福的终点站了……我听完后,几乎泪流满面,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奇怪的境遇,或者就称之为命运吧。我还很喜欢她写的《哭泣的骆驼》《素人渔夫》《哑奴》等。谢谢三毛女士给我们所有朝九晚五的人有了一个做梦的机会。另外说一个一个没有张扬过的消息,因为之前在艺人工作室工作,所以听说了有导演要拍《三毛记》,备选人有倪妮,江一燕,王菲和莫文蔚等等。你觉得谁才是心目中三毛的样子呢?

    因为一个人喜欢卡夫卡的作品,我也去看了《城堡》和《变形记》等,看完《城堡》之后我写了一个长长的书评。我的习惯是看了一个作家的作品,会继续看他另外的作品,或者是研究他文学作品的相关书籍。当时看卡夫卡的书,难以理解的时候,就去看人家已经写好的关于卡夫卡作品的分析。看完之后,确实对理解他的作品有许多帮助。说到卡夫卡,再说一下乔治奥威尔吧,当时我们图书馆前会立一块牌子,上面有大家喜欢的书籍排名,乔治奥威尔稳居前三。我花了一个周六的时间在西安的小书店里,站着读完了他的《动物农场》,我记得那天我碰到了我们班的另一个女生,她也是个书迷,她竟然也在看书。凑巧的是,有几次我在读书馆看书,也遇见她了。我俩相视而笑,好像是特别的缘分呢,后来我讲给小简听,他说要是个男生就要发生一段故事了。再后来,我又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很晦涩难懂,但是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我在学校图书馆前

    书读到这个阶段,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再说几位我很喜欢的作家吧,首先是莫泊桑,他笔下的故事各个都有精彩的反转,很多无奈的巧合,那种出人意料的感受是别的作品里感受不到的。我曾经也模仿过他的写法,但是写出来的故事我自己都不愿意读。还有泰戈尔,他的诗我经常看,无论在哪里看到他都会拿起来翻一翻。遇见我很喜欢的小诗,我就会抄写下来。还有严歌苓,读了她的《小姨多鹤》还有《芳华》,很喜欢她笔下的人物塑造,每一个都有血有肉。当然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作家,因为他写过一本霸占各大榜单的书《追风筝的人》,看完之后,紧接着又看了他的《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他的故事读起来很顺畅,同样也很深刻。突然读出感觉来的,是国民作家鲁迅,我在大四的时候,借了一本鲁迅全集,把他的作品都读了一遍,我有个习惯,边看书边写笔记,看鲁迅的书的时候,我甚至想全文抄下来的。每一段,每一句都很经典。

    毕业后面试的时候有人问你喜欢的作家是谁?我都会说海岩,莎士比亚。为什么喜欢海岩呢?因为《玉观音》,小时候在电视里看《玉观音》,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我就看的很深入,我觉得这电视剧好看,戏剧冲突明显,爱恨情仇交织。所以后来又读了几部海岩的作品,我忘记在哪本书中有人说写文章的时候,故事情节不够,就用大段的风景描写来凑,或者是比喻来凑。海岩的书没什么多余的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读起来很流畅。在人生中,先来后到的顺序很重要,因为先接触了海岩,我便把海岩排在了很前面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位置。莎士比亚的悲喜剧集我都看过了,有几个故事还是看了两遍,很喜欢《仲夏夜之梦》和《哈姆雷特》,有的人说戏剧集不好读,因为外国名字太长,我读戏剧有一个习惯,名字长的记不住,就只记一个字,比如哈姆雷特,记住雷;比如拉山德,我就记住山。这样读起来就顺畅多了。因为读了莎士比亚,开始对戏剧集很感兴趣,又读了曹禺的戏剧集。我甚至一度想要考个中戏的研究生,好好研究戏剧呢。生活不易,但梦还是要有的,比如我在坐公车的时候,戴着耳机就能幻想出另一种生活,那就是随处飘荡的白日梦啊。我就做一个白日梦想家好了,管他呢,内心的想象可以抵挡人世间的荒凉。

    小说读多了也读哲学,《苏菲的世界》《十日谈》《忏悔录》什么的都借回来读,读不懂的多了去了,我把很多都抄在本子上了。后来男朋友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哲学系读硕士,我问他什么是哲学?他说:哲学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思考了,开始审视了,哪个过程就叫做哲学。他给我讲了很多哲学家的理念和故事,可惜啊,每次他都能成功把我讲睡着。

      (未完,见下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正经聊聊读书这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ly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