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怕的就是要的东西太多,信的东西太少。——《本质》
最近有很多声音都在说“知行合一”这个词,对此我思考了几天,大脑不断检索与这关键词有关联的点滴片段。
“知行合一”为阳明心学主要思想,其他还包括心外无物,致良知,炼心要在事上炼,而事实上心外无物是道之层面。
说到“道”,我们不得不提孔子之道。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篇。
志向在于道,这句话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做事和做人、做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根据在于德,行为是依据德行,即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
凭籍在于仁,那么道与德如何发挥?这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这是仁的发挥;
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
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作为人而言都要知晓行之。
如果我们没有高远的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因为太现实的人生只会令自己厌烦;如果没有德行的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心理上就没有可安顿之地;如果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容易单薄枯燥!
所以,这四点都要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做事。
孔子的道既是人道,其实也是天道。
与之对比,阳明心学已经没有孔子形而上的道,他把“道”拉下到人的良知和道德层面,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你的良心会告诉你,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会将良心当作人性的标准模型,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部分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但是,你真的相信良心这个东西不会出问题吗?
良心是什么,它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和自然万物一起形成我们得到人性启示的媒介。
而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却经常会被外界的噪音污染,所以以内心的声音观自然万物,还需要一个实践来证明,这就形成所谓的“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这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一个国家老百姓的生活需要。
但是,却无法避免在历史上人类的大型自相残杀,如二次世界大战等。
二战期间,德国人和日本人都会说:“我依靠良知行事!我内心深处声音告诉我应该帮助其他民族。”但每个人内心的声音早就随着世俗的尘土飞扬而蒙上厚厚一层,我们很难听到理想的良知声音了。
即使是孔子的良知,他自己都说靠不住!所以他要去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法律和良知,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唯有信仰,才能约束人心。
英国作家戈尔丁曾说:“人类产生罪恶,就像蜜蜂制造蜂蜜一般”如此自然,这并不因为社会制度,或经济发展的程度而改变,即便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所谓好人,我们只能承认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根本没有办法从这个世界里消除一切的罪恶。
因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但作为伟大的无神论国家,唯物主义国家,那就推崇大家信仰科学和国学吧。
哪怕是一方面信科学、教唯物,一方面发扬国学传统文化,哪怕老百姓的思维四分五裂,其实都无所谓。
五千多年历史的前进,不都是倡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吗?
所以,我们常常理解“知行合一”,从某些角度来说,还是偏向二元论。
因为这中间缺了“信”,你信你学的理论吗?你信这理论能指导你的实际吗......
另外,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做什么?就是让一切更和谐,让自己、家人、朋友、社会、世界乃至地球生物之间相互和谐统一。
和谐之后呢?要带来更大范围,更高更深刻的本质化创新。
朝闻道,夕死可矣!愿我们能活出真正的谦卑吧。
这是在2018年11月24日写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