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盲人摸象吗?有两个盲人不知道大象的样子,他们通过自己亲手摸过大象后有了一番见解:A摸的是大象的腿,于是他对B说,原来大象是圆柱形的。B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于是他反驳A,说大象明明就是扇子状的。
他们争论不休,最后A和B都交换到对方的位置上在摸了一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象是像对方说的那样,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另一面。
盲人摸象说明了什么呢?️A与B在不同视域里,永远无法直接理解对方,他们只能站在对方的视域里去重新完成一次自我理解的过程,即视域融合,才有可能理解到对方感受,才能准确的接受到对方的信息。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我理解的过程,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盲区,和他人不在相同的视域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我们不同的成长经历,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表征(即潜意识、习惯)。
樊老师讲《人是怎样学习的》这本书里,有个小故事就把人的心理表征与理解力阐释得非常清晰:
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告诉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它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给鱼讲了奶牛的模样。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维特根斯坦说:在命令与命令的执行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它需要用理解去填平。周国平老师也说过,误解是常态,理解是特例。就像学校里老师对着全班同学讲课,她心里想讲的内容可能是100%,而表达出来内容可能是80%,同学A积累多一些,可能接收到60%,同学B积累少一点可能只接收到40%,而同学C可能只听到20%,于是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会出现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分数各有高低。
这里并不是分数低的人他就不聪明,本质上就是他还没有达到自我理解的过程。人的潜知识的积累的多少会造成接收信息的反射弧时差,也就是理解力的时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一定要终身学习的原因,因为我们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达成对自我的理解。
自我理解,能让我们不在意世俗的偏见,能够独立思考力,帮助我们拓展大脑的空白区,考虑问题会发现不再是非黑即白,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价值判断力、决策力也会水涨船高。
就像孩子学习功课,其实孩子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不会限制他的发展,真正达成自我理解后,就能把所有科目的底层逻辑融会贯通,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在关注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定是要去看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提升他的自我理解,而不是只关心分数,当自我理解达到了,学什么都不用担心的,万事万物都能融会贯通。
可若是不学习,就不能实现自我理解,对很多事情就会造成认知偏差,容易活在他人的评价里,自我设限,自我否定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判断力,能量低,人格跪在地上,患得患失,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们只有实现了自我理解,才能理解他人,才能看见我们以前所没看见的别人的视域,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