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为什么活的不如意吗?
你知道你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平平庸庸、毫无起色吗?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经常迷茫吗?
上面的灵魂三问是不是戳中了你的痛点?很正常,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人人都很出色,那就没有什么“二八法则”的说法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和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是他们比我们聪明?是他们天赋秉异?还是他们起点比我们高?
我想说都不是,但似乎又比较勉强。有些人好像似乎天生就比别人聪明一些,有些人似乎就有别人没有的天赋,又有些人似乎就是起点比别人高。
那么,我想换个角度问问,让大家乐意接受一些,我要问的是:“他们的优秀会影响到我们吗?他们的优秀会妨碍到我们自己优秀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的。而且,大部分的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和我们一样,天赋平平家底也不怎么丰厚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很简单:目标层面的差距。
我们和优秀的人最大的差距在于:
优秀的人是为了目标想尽办法的做到,普通人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的迷失了目标
人是极具功利性的生物,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为了达成目的的欲望就是我们行动的内驱力。比如,我们想活着,就会去工作赚钱;我们有性需要,就会去找伴侣;我们想延续后代,就会想要孩子等等。
按理来说,人人都想成为有出息的人,人人都想成为人上人,人们也都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争取出人头地。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成功的达到了目标,而很多人会失败、一事无成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可以看看一个“认知地图”的实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认知地图”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所谓的“认知地图”,指的是在某种熟练经验的基础上,人的头脑中会生成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按照这张“地图”,人们就会有章可循,不会感到迷茫。
为了验证“认知地图”,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法兰用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他在一个实验用的迷宫里灌了水,然后训练白鼠通过游泳到达目的地。
第二步:他又将迷宫中的水抽干,然后看这些学会了游泳的白鼠能不能在没有水的情境中同样达到目的地。
实验的结果是,在有水的迷宫中能够游到目的地的白鼠,在无水的迷宫中同样能够顺利地跑到那里。
通过实验,麦克法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白鼠在游泳的探索中,认清了哪条路是死路,哪条路通向食物,哪条路最近,而哪条路绕弯等等。白鼠在训练中将这些信息同化到自己的“认知地图”上面,从而明白目标在哪里和应该怎么走,而不是依靠固定的运动模式来达到目的地。
如上所示,不管是人生目标还是其它的目标,它的未知性其实就和实验中的迷宫一样,而我们就像其中的白鼠。
认知地图实验图
有些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会为了“有出息”这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寻找各种办法、道路,这种方法行不通,那么他就会换一种,直到找到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并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不管是有水还是没水、跑还是游泳,方法可以变,但他们的目标始终不变。
而一般人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了自己原来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其中的挫折、死路打击的毫无斗志,没有想过这条路不通可以再换一条,他们只会把“有出息”的目标一降再降,终于成为了迷宫中出不来的一员。
如何解决这种生活不如意、平庸、迷茫的现状?很简单:
做一个有目标的人,干有目标的事情
标题里用上“万物通用元则”,我认为并不夸张。我的理解是,做任何事情,必须得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去围绕这个目标再考虑使用什么手段。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我们做在其它方面的事物也是一样,都可以运用这个元则:
一切为了目标服务,一切围绕目标展开针对性的行动。
就比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我们为什么会生活不如意,会迷茫,达不到“有出息”的生活状态呢?
就是因为我们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慢慢降低了自己的标准,丢失了原来的目标。我们不再是围绕“有出息”这个标准而活着,而是把标准降成了“没出息”。我们在生活的迷宫里经常碰壁,我们被沮丧、无奈的负面情绪包围,我们会想要休息、要停下来。
这就是问题所在,一旦我们停下来,就不再有目标,就不会再去寻找其它的路。而这些其它的路当中,很可能就有一条是通往“成功”的路。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没有目标,就什么也别做。”这句话其实有另一层潜台词:“如果你要做,就一定得有目标。”
我们得认识到:做任何事情,没有目标就没有主题,没有主题,一切的行动就是无效的、低效的。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一个高目标,就不会想努力的赚钱;在工作中没有目标,就不会表现的很出色,才会平庸。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吗:“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目标才是一切的根本。
这就好比写文章,我们得确定一个主题、目标以后,再去围绕这个主题来寻找素材进行内容填充,不管素材怎么变化或者怎么运用,主题才是骨架和根本;如果没有“主题”这个目标,又从何写起,又如何下笔呢?
不只是生活目标和写文章,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的读,而且往往读完一本书都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些人是没有主题、目标或者说搞不清目标的阅读。
很多人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读一本书,只是人云亦云的为了读而读。他们把目标定在“记住书中的内容”层面上,而不是定在“我读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的层面上。
我们要知道,“学以致用”才是学习、读书的最高境界。如果读完一本书,而这本书又没有让我们可以用的知识点或者感悟,那么这种书读的有什么用呢?
高效有用的读书,应该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带有疑问、主题的阅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比如说,我们因为某些事情导致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睡眠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阅读心理方面缓解压力的书。我们带着“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这个目标来阅读,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章节,了解原理,学习解决办法,再在现实中实际应用,这不就是一种无比高效的阅读吗?
同理,运用这种方法,只要是自己疑惑的问题或者想用又不懂的知识,直接去读相应的书籍然后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应有,还会记不住吗?
总结:
王健林说过:“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真的是至理名言。
做任何事情,首先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目标。
大的方面,目标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和提供足够的动力;小的方面,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再来针对这个目标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
但不管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围绕目标来展开行动才是最基本的原则,是万法不变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