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这本书是真正的智慧救赎

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这本书是真正的智慧救赎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12-03 21:05 被阅读0次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了解孔子思想的人看到这句话,也许会心生疑问:孔子不是一直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甚至是极力反对的吗?他曾经说过他不会说什么“怪、力、乱、神”之类的话。而现在,他怎么又开始赞美起鬼神来了呢?

      孔子这里所赞美的鬼神,并不是真正的鬼神之事,而是想借用鬼神来说明中庸之道的特点。鬼神之事是万分难测的,也许他们的形象就在于我们心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找不到他们的影子。中庸之道也是如此,这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智慧,也体现在万事万物中,同时它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我们可以感知到它的伟大与智慧,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它的存在。

      可以这样说,这种至高无上的大道与智慧,只有通过“心眼”来加以体会和把握,肉体凡胎的眼睛,是无法捕捉到它的存在的。

      在茫茫人海中,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一种真理和信仰,以便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归属。因此,有的人就选择了信仰宗教这一方式,而宗教或多或少都是与鬼神、上帝之类的存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为了心中的这份信仰创建了各种各样的庙宇和教堂等,然而,这些场所本质上庇护的并不是那些鬼神的灵体,实则是我们心灵的避难所。

      其实,中庸之道与这些鬼神之类的信仰有相似之处,但这种大道又高出这类由于恐惧而无知的信仰许多倍。真正的智慧之士在解答他的各种人生难题时,肯定会从中庸思想中寻找答案。

      《周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洗心,退藏于密。”意思是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份神秘的力量存在着,这种东西看不见,又摸不着。这份神秘的力量无处不在,我们不知道它将何时降临,也不知道它何时又回去了。

      正是这份神秘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灵产生了恐惧感,从而也需要找到一份永恒的东西作为心灵的皈依。古代人之所以祭祀鬼神,就和人的这种心里恐惧密切相关。鬼神处于天地之间,在人们心中可以说是一种永恒而又有着超凡力量的存在,人们相信,这类事物可以使他们免于不幸,可以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所以他们在固定的节日里祭祀鬼神,并把它当作一件极为严肃而重大的事。同时,也正是由于鬼神那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特点,让人们心中更加充满了敬畏与崇拜。

      中庸之道与鬼神之道有其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形而上的存在,都是我们的肉眼凡胎所无法把握的,然而我们却能够在心中感知到它们的存在。然而,两者却是全然不同的。无疑,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鬼神之道,其实都是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救赎之道。但是,鬼神之道虽与中庸之道特征相似,却不是一种真正智慧的救赎,它是人们出于一种心灵的恐惧而产生的一种无知,因为人们在感到恐惧的时候,总渴求找到一种归属。

      而中庸之道就不一样了,它是从理性的层面、从哲理的高度来救赎人类灵魂的恐惧,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正面目,明白各种现象背后的缘由。所以只有中庸之道,才是真正智慧的救赎之道。

      这样,我们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要赞颂鬼神的功德是如此之盛大了。其实,孔子只不过以鬼神的特点来说明中庸之道,我们既看不到,又摸不着,然而却又真实地存在于天地之中,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只有这种大道,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所在,也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救赎之道。

      在赞扬了鬼神的功德之后,孔子又说,我们要敬鬼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说敬“鬼神”其实是一种借喻。因为鬼神之道与中庸之道在其特征上十分相似,所以孔子用敬“鬼神”来告诫我们要敬奉“中庸之道”。

      只有敬奉中庸之道,人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智慧。孔子既然已经把通向中庸思想境地的道路指给了我们,接下来就看我们能不能去奉行了。最终能否达到那种境地,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与努力、对中庸思想虔诚的信奉及对于真正智慧的渴求程度。

      中庸思想的实质,其实就是全面、系统、辩证、立体、包容地对待事物,在考察事物对立矛盾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平衡。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经世致用,都能从中庸之道中汲取大智慧。

      中庸,既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也并不那么纯粹。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

      虽然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哲理存在,却并不只有神秘的一面。中庸思想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事物之中,它并没有什么特别鲜明的色彩,我们凭着一份虔诚、一颗慧心,完全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感知到它的智慧。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管仲的名士,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智慧的人之一,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没有管仲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连齐桓公也称之为“仲父”。在《管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中正者,治之本也。”管仲所说的中正之道,其实也就是中庸之道,他把中正之道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实也正是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至上的法则来奉行,可见在管仲看来,中庸思想无疑是一种最高智慧的存在。而即便是奉行道家思想的庄子,也这样说过:“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的这种“立其中央”的思想,其实也就是中庸思想中所说的“不偏不倚”“中和持中”思想。此外,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曾经说“去甚去泰,身乃无害”,也是在强调做任何事情只有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偏激,不过度,才能够保证“身乃无害”。

      中庸之道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中国圣贤的思想著述之中。在西方哲学中,也可以寻觅到这种大道的踪影。古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学派把现存事物看作是对立双方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均衡”,而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把这种均衡概念移植到伦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则把中庸和节制相联系,并制定了系统的理论,后继的西方哲学家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无不从中受益。

      无论是从我国古代的诸家思想中,还是从西方的哲学大师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庸之道的影子。既然古今中外的那么多先哲与大师认为中庸之道是真正的人生智慧所在,我们还有什么好怀疑和犹豫的呢?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学习和把握这种高深的哲学与智慧,对这种人生大道心存敬畏,如同这种大道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即如孔子所说的,像敬奉鬼神一样,敬奉中庸之道,“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这种大道充实我们的思想,美化我们的人生。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解析《中庸》:这本书是真正的智慧救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ru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