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共读分享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看到这样的主题,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是美?美这玩意儿很奇妙。一方面,它总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不同的事物中,这已经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它。另一方面,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就更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作者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他通过告诉我们美不是什么,进而让我们去感受美是什么。比如他以古松为例,通过木材商人眼中的古松,来引出实用的态度。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直接反应出的是这个事物对我们有利有害,还是无关痛痒,进而对这个事物产生好恶的情感。以植物学家眼中的古松,引出科学的态度。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事物时,考虑的是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已然不能全情于眼前的事物。当我们摒除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剩下的几乎就是美感的态度了。同样,作者指出了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当我们移除了联想、评判、考察的思想,余下的,几乎便是审美了。
既然美感的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也不同于科学的态度。美就是无用的,也是不科学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谈美呢?先来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是生来就会审美的吗?或者再往前思考一下,在人类还没有进化出来之前,这个地球上的普通动物,具有审美的能力吗?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动物界里公认较为漂亮的孔雀。能开屏开得漂亮的是雄孔雀,而雌孔雀却长得灰凸凸的。雄孔雀长得好看是为了给雌孔雀看,难道只有雌孔雀需要审美而雄孔雀不需要吗?如果一个物种具有审美能力的话,不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半的性别需要审美而另一半性别不需要审美。因此可以推断出,孔雀是没有审美能力的,这种现象在动物界是很常见的。再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在创造“美”这个汉字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理解“美”,通常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羊大为美。原始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狩猎,羊是猎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捕到更大的羊,就能吃得饱,活得久。所以,羊大为美体现的正是实用的态度。另一种说法是羊人为美。在一些甲骨文记载中,“美”字上半部分是“羊”,下半部分是一个跳跃的“人”,描绘的是一个人顶着羊头在跳舞的场景,这便是上古时期的巫术。在我看来,巫术的出现表明了人类开始有了精神追求,也表明人类开始探索宇宙。所以,羊人为美,体现了科学的态度。正如作者所说,美感的态度应当区别于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认为,原始人是不会审美的。审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需求,就如同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如果饿了没有食物吃,渴了没有水喝,那么人们的物质世界是匮乏的。如果人有了求知的欲望和审美的嗜好却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人们的精神世界便是匮乏的。当一个人生病或是衰老时,常常会食欲下降。如果一个人群,对于美的需求很弱,那几乎可以认为,这个人群的精神是病态或者衰老的。所以,我们需要审美。再者,正因为审美区别于实用和科学,在审美中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也就没有外部的力量驱使人们去审美,而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也就是说,在审美的过程中,心灵是自由的,而自由正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有一天,有一个人突然开始跟自己的影子较劲。他在太阳下一直奔跑,想要甩掉自己的影子。可是直到他精疲力尽,依然没有办法甩开影子。这时候,有个智者问他:为什么不去找个树荫休息一下?不仅因为那里凉爽,而且等你到了那里,影子自然就不见了。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想要追求什么或是摆脱什么。当你累了,请记得去寻找那一片树荫。这,便是美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