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恺来工作室的人,部分与法律结缘,更多的是因学心理而来,最初的一波儿是因考考人力资源部的婚姻家庭师进而对心理咨询师有兴致的一群人,也得有二三十个吧!后来,便陆续有因为孩子种种“叛逆“,或疑似多动,或脾气暴躁,或上网太粘等,或干脆辍学。子女辍学,磨泡在家,令父母坐立不安,母亲最甚,这时候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她所知的心理咨询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上了!
我想说的是,还好,社会发展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心理咨询这个东西,并愿意为此付费,但就目前我从事咨询近十年的状况来看,虽咨询也有几百小时,但多数是在学校里的免费咨询,开始被预约收费也是近一两年的事情。我看到了许多咨询故事中的共性,就是为孩子咨询的多,问题极其严重才来咨询的多,特别是一旦孩子不上学了,父母便开始着急,才开始四处打听,走进心理咨询室。
想起了扁鹊说自己的医术,不过是在病症发作了之后才施治,所以被人们看到效果,称为神医。而"治未病"的大哥都名不见经传。好些父母是早就意识到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需要做些什么,却迟迟未行动,或者报侥幸心理,或者忙于工作,或者无从下手,或者已习惯了……只有当孩子终于有一天不上学了,便一下子点醒父母,不得不开始正面面对这个问题了。
这里,有两个思考:一是在意咨询费,一次怎么也得200元,所以50元一次的公益咨询推出后着实热闹了一阵,但来的依旧来,200也来,公益咨询也有中途放弃的;二是为什么不能把咨询前置,做好预防?既然大家都在做父母,持证上岗的人却少之又少,大把投资孩子,少有人投资自己。
毕淑敏说学习心理是福祉的开始,我想只有经历了的人才有深刻体会。学心理的人,多少是有需要的,需要知识,需要学习,需要关注,需要体现价值,就我自己而言,从接触团体辅导开始,便被它形式活泼,关注每个人,触动内心所吸引,至此着迷,立志投身。一路走来,初心不改,始终是“完善自己,帮助别人"。
学心理的人,都能从开始感受自己,认识自己到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不完美,让内心和谐。进而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受,才可能理解别人。正是因为心理活动多是体验式的,必须亲身参与,通过视觉呈现,冲击引发思考,比如房树人,家谱图,沙盘等,通过这些看到关系,看到内心,看到潜意识。通过表达自己,渲泄疗愈,突破自我,让情绪得到升华。通过团体成长,学会沟通,彼此点燃,获得力量……
这大概就是学心理的妙处,它能让内心有触动,而只有触动内心的才有可能改变我们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认知!最终实现与人和谐,内心和谐!
学心理的一群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