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在感叹于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的灿烂与辉煌时,也为这历史长河中瞬息闪过的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唏嘘不已。
汉武帝刘彻,早期是英武而神明的。为大汉的开疆拓土,立下的丰功伟绩,自不待言。但他也是刚愎自用的,容不得属下的失败。更不分青红皂白,将罪责降于本来应该彰扬的人物身上。
比如公元前99年,大将李陵奉命出兵,抗击匈奴。我不知道,是由于当时皇帝的轻敌,还是自信,李陵只被批准率了5000步兵。
当与匈奴的3万大军相遇时,李陵军毫无惧色,首战,杀敌数千。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匈奴于是召集援军,约8万骑兵。这力量如此悬殊,凭谁都能想象得出结局。
李陵只好下令撤退。即使在敌强我弱,不占丝毫上风的情况下,李陵兵团仍然杀敌三千,这就不是运气了,而是胆识和谋略。
后来,当匈奴意欲纵火烧死汉军时,李陵却先行放火自救,倘若没有丰富军事素养和睿智的头脑,恐怕早已被焚成灰了。
当退到一山陵地带时,利用地形的掩护,又杀匈奴三四千。
面对到嘴的鸭子,竟然如此负隅顽抗。匈奴单于简直是愤怒得要发狂呀。他亲自指挥16倍于李陵的精兵,追击了十余日,还是被汉军杀了两千余人。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包围圈越收越小。李陵叹息着说:“假如再给我们每人十支箭,足可以支持到边界了。”最终,他只能被俘。
当失败的消息传来时,气急败坏的汉武帝,并没有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客观原因,而是将一切都归咎到李陵身上,认为他该自杀。而那些溜须拍马的大臣,也赶紧附和皇帝。
但司马迁,却勇敢地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大漠,与八万铁骑对抗。其间,转斗五百公里,力挫强敌。虽然最终被俘,也足以名垂天下。况且,他忍辱投降,一定是非出本心,而是另有报效国家的计谋的。
这番发自肺腑的劝谏,非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令听惯了阿谀奉承的皇帝怒不可遏。于是,汉武帝不但下令诛杀了李陵三族,还要将司马迁也一并处死。
后来,在司马家亲戚朋友的极力活动下,筹了一笔赎金,才好不容易将死刑改为腐刑,也就是割除生殖器。命虽然保住了,但对于堂堂七尺男儿,这不但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侮辱。
司马迁几度想要一死了之,但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作为一个史官,他的身上是背负有使命的。
于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倾毕生之心血,终于完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的历史。这部书也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了中国史书的典范。
也许,正是因为磨难,才能成就一番伟业。不由得想到了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