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萧伯纳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一眨眼,虎年春节就要过完了。
过年,对忙活了一整年的中国人来说,就是吃喝玩乐睡,外加胖几斤。
我也是。
不过,今年春节期间,除了吃喝玩乐睡胖之外,还有六点收获,分享一下。
第一,要多大笑。
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而笑的关键点,在于笑得自然。
也因为这一点,不知不觉间,笑成了奢侈品。
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难得笑一次,更别提开怀大笑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么面无表情,要么一脸尬笑。
缺什么,补什么。
过年的头几天,我就狠狠补了补“笑”。
具体就是,把本山大叔历年春晚的作品全看了一遍。
其中,最喜欢的是《拜年》。看了可能有三四十几遍。每看一遍,都笑得肚子疼。
何庆魁的剧本写得太好。得知乡长不再是“乡长”后,本山大叔和高秀敏对乡长前倨后恭的态度,演活了咱小老百姓的真实心理。
尤其是高秀敏那一句“你下来了?!”接着转身,低声向本山大叔汇报“他下来了……”
本来蔫不出溜的本山大叔,此时立刻挺起腰杆,坐到椅子上,又是要茶,又是要烟,一副“你早说呀,害我装了这么久”的架势,快把我笑得背过气去了。
还有,高秀敏一屁股坐上炕头,马上把“乡长”长“乡长”短改口为“不是我说你啊三胖子”。
“三胖子”,哈哈哈哈哈。
看得出,98年春晚尺度还是很大的。那时候,小品还可以讽刺现实,观众的笑容也是发自内心的。
本山大叔最被人诟病的作品,是《卖拐》系列。有人觉得,《卖拐》三观不正。
看不懂《卖拐》的人,不懂什么叫“黑色幽默”。建议这种智商的人,就别看小品了,去看动画片吧。
本山大叔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不是高雅的人,他也雅不起来。
他只知道,艺术要真实,小品就是要给老百姓带去欢乐,而不是要憋着去教育谁。
看完本山大叔的作品,再看现在春晚的小品,就四个字:什么玩意。
沈腾、马丽和贾玲,他们自己不尴尬吗。
春晚上姜昆的《欢乐方言》没看。看的是广东网友吐槽版的,个个播放量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每一个都直戳姜大师要害。
连评论区,都成了欢乐的海洋。
姜大师用自己的无知,逗乐了全国网友,求锤得锤。挺好。
说回笑。
笑,是生活的调味剂,能消解生活之苦。然而,有些人见不得别人笑。
契诃夫写过一篇小说,叫《普利希别耶夫中士》。
男主人公是个芝麻小官。他不允许老百姓笑,谁笑就抓谁。
因为他心里觉得,谁笑,谁就是在嘲讽他。小说结尾,他成了人民公敌,被老百姓送上了审判席。直到这时,他都搞不清楚自己错在哪儿了。
陈佩斯说:“一个不会笑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其实,比不会笑更可怕的,是假笑。
假笑里,暗藏谄媚与杀机。
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能经常开怀大笑。因为大笑,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治愈疾病。
《秘密》里说,有个人患了癌症晚期,医生都说,他活不过3个月。
这个人回家后,就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不过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一部喜剧片,每晚都看得哈哈大笑。
3个月后,他去复查,连医生都惊呆了,他的癌细胞全都没了。
这样的例子,我看过不止一个。可见,发自内心的大笑,绝对有利于身心健康。
没有笑点,就去主动找笑点。多笑,才是生活幸福的标志。
第二,少看短视频。
看视频,我从来不刷某音。
但刷B站。
2016年,很多人都在B站追《摩诃婆罗多》,我也是其中一员。当时的追剧盛况,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的B站,优质资源满天飞。后来,经过多轮整治后,现在的B站,low到和某音差不多了。
才短短六年,变化如此之大,让人唏嘘。
好在,B站上还有我很喜欢的几位财经up主。空闲时,看他们的视频,收获多多。
然而,刷视频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
以前,我能一口气看完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现在,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中间都得暂停好几次。
过年这几天,我用了三天时间,分了六个时段,才勉强看完90分钟的《大地》。
看完那一刻,竟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又感觉到了某种悲哀。
我知道,让自己变得没有耐心的罪魁祸首,就是短视频。
接下来的几天,我有意识地少刷短视频。同时,开始多听播客节目和音乐,感觉变得完全不同,心也慢慢静下来了。
短视频和播客,都是互联网产品。但他们的产品设计逻辑,却完全不同。
刷短视频,是靠视觉。
目光要紧盯屏幕。短视频时间短,内容杂,刷着刷着,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听播客节目,是靠听觉。
我爱听的播客节目,平均时长都在半小时以上,内容都比较有深度,它们不仅不会分散注意力,还有助于启发思考。
少刷短视频后,我的焦虑感明显降低了。
第三,学会断舍离。
几年前,看过《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写过它的书稿,也看过同名电视剧,深受震撼,从此爱上了断舍离。
扔,是断舍离的第一步。
今年春节期间大扫除,扔掉了不少闲置物品。
然而,扔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断舍离的精髓,是通过梳理人与物品的关系,进而梳理人与他人的关系,最后回归人与自我的关系。
说到底,断舍离的核心在于:一个人要如何自处。
春节期间,恰好听到一档播客节目,主持人采访对象就是一名整理师。
她曾花了四五年时间学习整理术。还专门去听过近藤麻理惠在上海和伦敦的课程。
据她说,光是听这些原汁原味的课程,就已经花了20多万。
现在,她自己也成了一名整理师。服务对象是高端群体,每次收费不菲。
节目中,她说了许多金句。印象最深的是——
“人把自己整明白了,所有事都会整明白。”
的确,当目标变简单时,路径也会越来越清晰,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四,让目标显化。
春节期间,拿出前年在大鱼号征文获奖的笔记本,开始记录每天的日程计划。
手写计划表,每天一页,心里很踏实。
手写的过程,是梳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与时间对话的过程。
把每天必做的事和选做的事写下来,让目标可视化。
让一切有条不紊地发生、发展、结束。很重要。
第五,学习不能停。
春节期间,同时阅读完了两本书。
不过,最有成就感的,是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的一篇长文。
中间没有停歇。
读完那篇文章,那一整天都心情愉悦。
第六,过好每一天。
如今,“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成了个贬义词。
人,过于聪明,过于利己,的确是一场灾难。但我从不认为利己主义本身有什么错。
利己,是人的本能。对本能指手画脚,才是反人性的。
生活中,那些成天喊口号,唱高调的,往往都是希望他人为自己做出某种牺牲的人。
他们极力贬低利已主义,是想从道德层面人工造神,以便达到利用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不然,你见过哪个喊口号唱高调的,为别人做过些什么。
做人,就应该先为自己着想。千万不要轻易地委屈自己。
因为一旦你委屈自己一次,你就会委屈第二次,第三次……
最后,你会变成一个没有原则,遇事总是习惯性妥协的人。
这样的人,对他人无限包容,对自己无限残忍,是人中败类。
黄晓明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后来,这句话成了一个梗。
我一直觉得,这话没毛病。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自我的核心。
人活着,就是要活出自己能当家做主的感觉。活不出这种感觉,这个人迟早要憋出大病来。
所以,新的一年里,我要远离那些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人,他们大概率是危险品。
一不留神,被炸个灰飞烟灭,找谁说理去。
看到北野武说的一段话。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因为年轻无知,所以无畏。”
“可是随着成熟,我更佩服那些因为有知,却依然无畏的人。”
深以为然。
虎年,做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
这一年,一定会有趣而充实。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