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着放学的学生一起走着,都会觉得自己仿佛还是那个青春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
和同学一起愁着考试,聊着作业,赶着补习。虽然单调,可是那段时光却是最美好的。
偶尔,也会聊聊其他同学的八卦。
而那些八卦的中心——早恋。
01. 那份懵懂的美好
早恋,其实就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只是时代不一样,表达也不一样。早几十年,人们就是有了这种感觉,也不敢说出来,哪怕互看一眼好像都是错误。几十年后,因为各种思想的融合,人们懂得应该大胆说出感受。
当然,在那个本该学习的时候,分出精力去恋爱,是坚决不被允许的。可那毕竟是生而为人的一种权利,只是有的人启用的稍早了一些。
记得初中临近毕业时,班里的一个男生追班长,最后两人在一起。老师和家长都是反对的,可是,他们依旧在一起。
现在想来,虽然是很幼稚。可是转念一想如果硬是分开他们,可能也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毕竟,感情可能已经产生了,强行分开,只会让心神分散得更多,会起到反效果也说不定。
最后,两人都考上了不错的高中。据说,上了高中后,两人还是在一起。而这些似乎也没有影响他们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虽然青涩,但是起码在那段时间里,有些不能跟家长说的话,可以跟另一个人说,可以互相安慰。
多了一个说话的人,可能某些压力也就会相应小一些。繁重的课业,家长的期待,总要有一个释放的途径。
而他们,应该是找到了这种奇妙的平衡。
看着他们,我觉得早恋也是美好的,而且也是考验心智的,跟家庭的某些因素分不开。
当然,我不是推崇早恋,只是感觉,在早恋之中,也会看到这个家庭的缩影。
02. 可怕的伤害
时间到了高中,那时我是住校生,因为学校很远,基本都是三周或者一个月回家一次。就在某个因马上回家而喜悦的午后,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
我只能说,很庆幸,那天搭了同学的车,早早离开,不然那个阴影估计一辈子都抹不去了。
我就读的高中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家长的想法都是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教育,自己的文化程度,根本什么也不能做,所有他们干脆就啥也不做。
悲剧,就是因为家教的缺失和心性的不全。
起因,还是早恋,只是换了另一个常规模式——两男追一女。
三个人都是学校当地的,事发在我们回家的前几天。两个男生好像都跟女孩表白了,女孩可能也是一下子懵住了,没有及时做出回应。然后,一个较为强势的男生,就总会去找另一个比较老实的男生的事,去挑衅,去刺激他。
起初,可能就是单纯的动口,因为我们不同年级,所有细节也不是很清楚。唯一了解的就是,那个老实的男生一直在忍,忍了很多。
都是忍一时,风平浪静。
可是,也有一句话,忍子头上一把刀。
很多事情,总是在违背老实人的意愿,你越想大事化小,就越有人要把小事炒大。
然后,事情就到了,我们回家的那天中午。可能强势的男生说过什么,老实的男生为求自保,便带了农村家家必备的杀猪刀。
强势的男生,可能是想就着回家的人潮,再找来几个人吓唬一下那个老实的男生。谁知,隐忍多时,加上害怕,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一刀划破了颈动脉,血流如注。
事后,看到全部事件的同学说,都怪那个男生欺负人,不然也不会害死了自己。都在替过失砍人的男生说话。失去孩子的家长也跑来学校门口哭闹。
你们的孩子,你们不好好教育,凭什么指望老师能教好。教育的时候,甩手不管。出事之后,跑来兴师问罪。那你为人父母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就只是出事后的胡搅蛮缠吗?
也难怪死去的男生,会用欺凌弱者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也是耳濡目染。
03. 霸凌的本质
这一次霸凌的结果是,施暴的人,以生命为代价,来给家庭教育的失败买单。而更多的是,被施暴的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五一之前,朋友圈被岛国的10天长假震惊了。小伙伴也无不羡慕的跟我说,岛国好幸福,我为了这个小长假,大周六的还要痛苦地上着班。
然而,10天结束时,却被另一条来自岛国的新闻刷屏——学生自杀。
为什么要自杀?因为校园霸凌。
假期越美好,越害怕面对再回学校的恐惧。害怕同学满满的恶意,满满的伤害。想着可能自己可能会那样死去,还不如自己主动结束的好。于是,一了百了。
可是,真的百了了吗?
很明显,不可能。被霸凌者的死,可能之会给心理已经扭曲的霸凌者增加快感,增加成就感。他们可能会想,这个玩具没有了,我该学找下一个了。
然后,出现了下一个无辜的生命。
记得多年前看的日剧,《家族游戏》。开始,这是一个旁人羡慕的家庭,大房子,大儿子学习还那么优秀。一切的外在,都是邻居大婶们向往的。而故事的转机发生在,母亲给小儿子找家庭教师。
小儿子跟大儿子完全不同,成绩不好,性格懦弱,更因为不好意思跟老师说要去厕所,而尿了裤子。从此被同学嘲笑,也致使他更加不想去学校。
然后,家庭教师出现了。随着家教次数增多,老师发现了这个家庭的缺陷。表面和睦,其实很少沟通,自私自利。母亲会嫌弃小儿子尿湿的裤子,大儿子也开始因为自己的优秀去伤害其他同学。
这个家庭,已经病入膏肓。慢慢地,老师用计策,让这个家庭的症结完全表现出来,家庭成员起初只会互相埋怨,大儿子甚至说现在的不幸都是因为家庭教师。
好在最后,家庭成员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虽然搬出了大房子,可是生活却比以前圆满了。
故事到这,转到了家庭教师身上,原来他是了解过这个家庭才来的,他之所以做家庭教师,也是因为之前见到过老师欺负学生,感觉学校的泛泛教育,根本教育不了人性。而选择这种方法,逐一教育。
可是,故事中的老师,应该代指的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原生家庭已经弊病丛生,那么在这棵病树之荫下长大的小树,也是被病虫啃食过的。病痛的集中爆发,都是日常的积攒。
家长往往会说,你这孩子怎样怎样。可是,你有反观过自己吗?你自己的那一点又如何呢?
埋怨孩子什么都不跟你说,可是你给过他们说话的机会和权利吗?
就好像早恋,就好像谈之色变的性。孩子只要张口说,家长就会说,你个小孩子懂什么。孩子是不懂,可能就是不懂,才想问问你,可是你却一语回绝。
04. 请捅破那层窗户纸
人们总会说一句话,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早恋和性,就是这样的问题。
其实,它们本不是问题,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阶段和生理需求。
可是,因为这句——存天理,去人欲。给生生压下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沉默地逃避,逃避导致无法理解,不了解就会好奇,好奇就会犯错,犯错就被批评,批评就会产生分歧口角,可能就会招致惨剧的发生。
保护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巧妙地教育和引导。家长,就要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不让。
老师负责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而父母则负责性格的构建。性格是一切的框架,框架筑得足够坚实,再填充足够的知识,整体才会饱满健康。而不是一味的创造学霸,一个学习的机器。
请捅破那层沟通的窗户纸,它其实很薄,不足以形成障碍。可是好多人把它当成巨山,试着接近一下,放下打断和否认,让孩子说完。哪怕他中间偶有错误,也请先记下来。等他说完,再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一点点告诉他,应该如何改正。
有时候,多听孩子的话,可能受益的反而是你。因为他们的思维中固定的版式还很少,会迸发很多巧妙灵活的小心思,可能就这个小心思会给你莫大的帮助。
就好像《复联4》里的Tony和女儿,女儿虽然很小,可是Tony会把她当成大人对待,会跟她无所不谈。才会诞生上映后流传的那段被剪掉的求得女儿原谅的片段。
正是因为他知道女儿爱自己,才怕自己的离开,让女儿气恨自己。所以,穿越到女儿长大后,在听到女儿的理解和看到成年的女儿后,他离开了。虽然,他还是舍不得,可是他得到了最想要的原谅。
多去说吧,你理解的孩子却不理解的,你想表达的孩子却不知道的。
讳莫如深的知识也好,简单直白的爱也好,都请告诉他们吧。
人类的感情,不是靠着猜了解的,不然语言将毫无意义。
上帝让我们会思考,能说话,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沟通的。
去,好好运用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08032/ff2d08137e175a5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