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非暴力沟通》前言中所记的笔记
1,十岁那年,白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
2,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一点呢?
3,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暴力”那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那就归到暴力之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
4,视非暴力为权宜之计或对他人的顺从,并无益于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和谐。
5,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
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以上五句,是我在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前言所标记的,全凭自己当时直觉,不知道你们在看这本书前言时所做
的笔记是怎么样?可以互相分享下。
2
十岁那年,白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本书的作者马歇尔的童年是在南非度过的,作为一个有色人种,生活在执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那里,
肤色随时可能给你带来无穷的麻烦和糟糕的事,如在作者十岁那年,白人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
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由于这种情况,父母决定将他送到印度和祖父圣雄甘地住一段时间。他们希望我从祖父那里学到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结果
作者学到的远远超过从前,也是由于这段经历,才让作者从小就有这么一个理想: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
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而实现这个理想的方法便是通过“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而才出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3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什么意思呢?看下面一句话: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我想请问大家,这是观察还是评论?毫无疑问,
这是评论,为什么呢?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哥哥昨天无缘无故的发对我发脾气,透露出的意思是指责,但如果改为哥哥告诉我,他生气了或哥哥用拳头
砸了一下桌子的话,就变为观察了,这样相比较,你知道什么是观察了吗?观察其实就是陈述你看到的现实而不加任何评价、斥责等。
其次,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这个应该很简单,这是在第一部的基础表现出来的,如同样是刚刚那句话:看到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我
感觉很害怕。其中后面的那句我感觉很害怕就是表达出了我们的感受,因而感受很简单,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或事实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然后,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这个可能单看的话不容易理解,没关系,照样用举列子的方式来帮助你们理解,还是那句话:看到哥哥用拳头
砸了一下桌子,我感觉很害怕,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中最后的那句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是需求,当然,你可能还是有点晕,那我就简单的说下,
需求就是感受产生的原因或是造成你的感受的原因,在刚才那句话中,“我感觉害怕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前没见过哥哥这样做过)”。
最后,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至于为什么最后一个是“请求”,我想你应该懂,按照逻辑来也能理解的,你想想,当你看到某一件事或现象时,
你会因为内心的需要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但此时,你的需要并未得到满足,故而你要提出“请求”,很简单吧!同样用前面组成的句子,看到哥哥用拳头
砸了一下桌子,我感觉很害怕,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轻声的对哥哥说:哥哥,你愿意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吗?其中最后那句就是我提出的请求,懂了
吗?
4
当你遇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1,斥责他人。2,责怪自己。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都为前面两种,而后面两种很少,但后面两种
却至为重要,它们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因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让我们看看,这几种选择的后果
首先,选第一个的话,每当你听到不满意的话,你就怪别人斥责别人从而于他人争吵,结果只会让你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你还很生气。
其次,选第二种的话,并不比第一种好,因为当你遇到不中听的话,你就责怪自己,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感到惭愧、内疚、甚至失去信心直至讨厌自己等。
然后,选第三种的话,当我们遇到不中听的话,我们会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会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中信任和接纳。
最后,选第四种的话,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的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后面两种都是先通过对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的了解,而后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来自于自身。其实有很多
时候,在沟通中产生的矛盾以及问题往往是由于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没有体会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以及需要,因而去怪罪他人。如下面的这句话就很好
的反应了上述的区别,“昨晚你没来我很伤心。”以及另外一句“昨晚你没来我很伤心,我本来想跟你说一些烦心事。”,这里的两句话,就很明白的呈现出我们是否
明白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
5
看了我标题的小伙伴们都应该知道,我只是浅谈《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其实我说的这些可能只是里面很浅显的一部分,但也是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地方和点
可能你们去看的时候,领悟会跟我不一样,因而,我在这等着你们的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