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学妹前几天问我:我们专业就业怎么样?考编好考吗?她的情况是,家里人说她的专业(旅游管理)不好,以后她不知道要做什么,之前她也和我提过这个事,整体来说就是家里人认为她这个专业没什么好的发展前景。
我建议她,如果喜欢我们专业(小学教育),可以跨专业考研,或者跨专业考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再考编,都是可以的。
然后她又说:担心考不上。后来又说了一些,祝我考试顺利的话,我们的聊天便结束。
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个自律的人,因为一个专业能得到奖学金的人并不多,而她就是一个,除此之外,她擅长英语和组织活动,把学校的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让学弟学妹们都有所收获。
按照这个思维来讲,她考研应该没什么问题,或者问题不大。
面对现在这个情况,有点进退两难,可能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自己就读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每天过起了浑浑噩噩的日子,专业课学得不扎实,而自己喜欢的东西——特长也没有培养起来,导致两败俱伤。
这时,做一个决定,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很重要。
这种迷茫我也有过,我是在择业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前一阵。
面临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去辅导机构做讲师,这个岗位挣得多,但并不满足人们所说的稳定、有保障的岗位;另一个是考在编的教师,这个考上了就是人们所说的稳定的岗位。
我也在纠结,如果我在辅导机构干了几年后,发现不好,这时再回来考在编教师,年龄也大了,可能也比较困难,但是我又挺想去外面的,真的是很焦灼。
这时,我在看艾力老师的《人生的84000种可能》和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两本书,里面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再加上之前一个朋友的分析,我试着问自己:
1.去了辅导机构,如果失败了,我会不会后悔?
2.如果不去辅导机构,我能不能静下心来考在编教师,踏踏实实工作?
我想明白了,如果不去的话,当一个教师,我会觉得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主要是我一直都没想要稳定的工作,我不喜欢总在一个地方,不去的话,有点遗憾。
当然如果真的去不了,可能也会认真工作吧,但是以后肯定也会去尝试一下的。
如果去了,但是失败了,至少我知道了:喔,原来这条路走不通,那我就再换一条,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原来是不行的,也没什么遗憾了。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寻找一条新路,但我不会后悔。
所以,我选择去辅导机构。
图‖网络在我们中国,有一种建议叫做“父母为你好”,家长们会给你一些他们认为不错的建议,让你去执行他们的选择。
貌似少有家长会帮你分析你的选择,并绞尽脑汁帮你想克服你可能遇到困难的办法,这是因为让他们改变看法太难了。(如果我说的和你见到的不符,可以忽略这条)
有点扯远了,通过故事,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对待进退两难的时候,我并不相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法子,唯一的捷径就是选择一个目标,一直走下去,直到撞南墙,再改变策略,而既然已走在这条路上,就不应再纠结结果的好坏,否则,我们的精力就不够集中了。
如果此时不做出决定,除非这个问题以后也不会困扰我们,否则接下来的迟疑与苦恼都会造成我们的另一种损失——沉没成本。
从现在起到下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并有可能解决的时候,这期间的时间是被我们荒废的,很有可能这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地从提出→待解决→提出→待解决……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直面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它永远不能得到解决。
所以,最佳的解决时间,就是它刚刚被提出来的时候。
故事二
有一个姐姐,今年和我一起毕业,之前她在准备公务员的考试,失败了之后,和我一起考教师,她说她是那种需要有伙伴比着学才能学进去的,那样有紧迫感,自己学总也没动力,提不起神。
姑姑家就她一个小孩,经济水平中等。
她和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把timing这个软件推荐给了她,在这个软件上可以找到伙伴,看到彼此每天的学习时长,这样有一点紧迫感和竞争的危机感。(你也可以试试,如果你也在寻找学习伙伴的话)
但这是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是没有危机感,是因为觉得即使我考不上,我还有其他的路走,或者是即使失败了,我明年可以再考公务员,她确实和我说要坚持到明年四月,再考考公务员,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不是师范专业,备考教师会也较费力,这也可能是导致她懈怠的一个因素,当然,或许我说得过于绝对了。
通过这个故事折射出一些东西,我只想说:有时可能并不是我们的自制力差,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渴望不足以让我们去坚持,如果我们只有这一个选择,我们的自制力绝不差,所以,选择太多也并不总是好事。
由此可见,逼一逼自己,让自己有紧迫感,没有退路时,那时的学习状态才是我们的理想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