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连续读了两天,梳理如下,上次读到选题的几个要素分别为:问题意识、创新的可能性以及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关于问题意识前文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那么谈到创新的可能性的时候,主要有三点问题,
1、为什么要有创新?学术是由不同学者共同续造的绵延不绝的阶梯,一个人的研究必须通过并超越前人。学术研究公共性的一面要求所做的研究要对社会有贡献,因而对你来说是有意思的题目,不一定是学术意义上的题目。
2、对谁而言的创新?应当是对整个学术圈而言的,对学术圈现有知识有所推进,就是创新。
3、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能够发现新问题(法学研究永远不缺问题,缺的是洞见问题的敏锐)新问题来源于新视角。提出新见解(对一种法律现象的 性质、原因或者功能如何理解,或对一个法律问题如何处理的新意见)。采用新材料或者新方法。
切合个人实际情况方面,主要的是在有了选题意向以后还有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足以驾驭,能不能获得相关材料,是否有足够时间,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学术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如蒋明安教授就指出:年轻学者最好做一点具体的研究,不要忙于这个论那个论的。
在介绍完选题的注意事项以后,书中紧接着阐述了选题的一般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先期的调研(是否值得写?是否写得了?)再到调整论题。
然后第二讲就谈到了文献方面的常识,要找什么文献?到哪儿找?如何找?首先要穷尽相关文献,看学术界都已经讨论过什么,因为学术的内核在于思想的创新。其次资料的新与旧(要注意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也可能要考虑其历史变迁)。最后是文献的权威性,文献的质量取决于思想的原创性,或出处的原生性,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
第三讲主要介绍了调查方面的问题,涉及到调查问卷的制作等各方面。
第四讲围绕怎样论证展开,因明晰的论证是一篇论文成为论文的前提,适当的论证方法则是一篇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论证方法必须服从论文主题,先要有目标,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当怎么样往往建立在事实怎么样的基础上,很多研究是为了搞清楚这东西属于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跟别的事物区别在哪儿?在采用归纳的论证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内在特征的融贯性以及与现有相关概念的协调性。在法律世界里,我们关心的是秩序的维护和改进,某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谁应当承担责任?某个制度为何失效?
第五讲则谈到了论文的正文,首先标题要合身、明了,新颖给力,简洁顺畅。其次导论部分要确定主题、综述文献,介绍文章的观点、方法和结构。要交代清楚,我将要讨论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人家都研究过什么?我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在这里的时候作者谈到了为什么要有文献综述这个东西,主要有三点,1、学术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必须在传承中体现。2、不但要有创新而且还要让别人看得见你的创新。3、有助于读者更系统的阅读相关的文献,更仔细的梳理相关文献,更认真的对待学术创新。需要综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重要学术文献,在进行综述的时候,要声明自己观点或者澄清立场,交代文章的方法或者材料,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结论部分要做到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观点,阐明研究成果的意义,交代研究成果的局限。
在引注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也不少,引注要以必要为限,至少要与自己所讨论的主题一致,引注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读者可根据引注信息追寻学术发展的脉络,其次,规范的引注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最后论文的引注也为分析一个学科,一个时期的学术研究状况提供了依据。
本书在法学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作用确实是十分贴心和及时的,能帮助新手少走太多弯路。并且书中有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十分值得再三拜读。重要的倒不是这种工具性的马上就能用而是这种关于写作的思维方式本身就能让读者发挥出更多想象力,而不只是望而却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