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也读很多书,并不一定是想获得一些实用的谋生技能,我们更想得到的是能帮助我们做出科学决策的知识。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光有方法论,可能不一定有方法运用,事实上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读多少书也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如何称得上智者,拥有智慧,指导人生呢?加拿大有位社会心理学家,就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但结果并不太乐观。他列举了一个例子,古代犹太王国的国王所罗门,特别擅长给别人提建议。而且他的建议也确实好使,大家都会向他求教,所罗门真是智者中的典范。
但问题是。他自己却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他放纵感情,娶了很多美女。贪图钱财,还爱向别人炫耀。他只有一个儿子,却没有好好教育,以至于所罗门死后,儿子成了一个暴君。
这么聪明的人物,能整天给别人提建议,自己的生活却过不好,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叫做“所罗门悖论”。
关于智慧,心理学家对“智慧”一词有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叫做“明智的推理”。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有多高的智商,有多强的算术能力,而是处事能力和决策能力比较强。
智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智识上的谦逊。其次要超越自我,要能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光想着自己怎么样。再次要善于达成妥协,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
研究表明人的智慧跟情境密切相关,换言之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某一时刻表现出很高的智慧,但在另一方面却表现的很没有智慧。再进一步,智慧跟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年龄大的人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多,更有智慧。
智慧应该怎样习得,答案是很难学。想提高智慧很难,但还是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你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象成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比如,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出轨了怎么办?结果是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的角色就像所罗门一样给人出主意,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但如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一怒之下迅速决定,所有智慧都不要谈了。用第三人称看自己的确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另一个方法是把一个眼前发生的事想象成是一年以前发生的事,制造一点时间上的距离感。
还有一个办法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老师,把这件事情上要打交道的对方想象成一个12岁的孩子。在这种想象出来的不对等的关系中,你往往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所有这些方法,都是要学着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多考虑考虑别人。
研究归结起来就是。一、决策理论水平和决策操作水平是两码事,“所罗门悖论”确实存在。二、主动切换视角是科学决策的最有效手段。
真正的决策水平还得在实践中提高。读书并不是真没用,至少可以决定你的格局。人的财富、权利有个上限,但思想资源不稀缺,使用无成本,可以无上限。有了思想、锻炼了智慧。在你的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拥有正常行事的能力,不就是一流智力的标准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