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昨晚共读记录,分享给未参加的伙伴们:
1月28日晚,本学期最后一次《古文观止》共读活动在平潭俞强老师的主持下圆满完成。从9月17日启动至今,这学期我们共读了23篇古文,共度了17个美好的书香夜。
昨晚读的是两篇楚辞《卜居》和《宋玉对楚王问》。在共读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卜居”以及古代“三不占”原则,知道了郑詹尹、郑袖名字的由来,我们还从篇幅、作者、语言、情感、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了解了《楚辞》与《诗经》中鲜明的地域特色,体会到《宋玉对楚王问》与《登徒子好色赋》基于不同创作背景所采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和往常一样,湖北美英老师字正腔圆播音员式的朗读,和漳州许国武老师旁征博引百科全书式的注释依然是共读活动的亮点,而泉州柯荣军老师共读后的反思梳理,也依然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所不同的是,俞强老师还设置了一个“畅谈共读感受”环节,引导书友们回顾本学期的共读历程,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俞老师率先发言,他回顾自己从最初对古文没有兴趣,到现在越读越有滋味的心路历程。来自宁化的银芳老师则特别享受俞老师沉稳大气的主持风格,建议男书友多多主持。美英老师认为《古文观止》这本书选得好,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在共读中发现各位书友各有所长,如许国武老师精通天文地理,柯荣军老师善于反思和记录,而自己也愿意在力所能及之处多做一些,比如正音和朗读。她建议在共读的过程中不要与别人攀比,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好。
许国武老师则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书友们说的那么厉害,之所以能够在读注释时视野开阔旁征博引,一是源于预习时查找资料,二是源于以前的知识积累,他读过十多本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类书籍,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造诣。他回顾自己参与共读的过程,只因为新冠病毒请假过一次,其他都是全程参与。他认为语文老师读好《古文观止》,教高中语文都绰绰有余,但平时大家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读书会一周一次固定时间组织共读,形式很好,并用《卜居》最后一段来阐释共读的意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对国武老师的话,我深表赞同。读《古文观止》就是一种跨学科阅读,虽然读的是文字作品,但内容包罗万千,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战争等诸方面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获得多种收获。正如著名学者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柯荣军老师说,读《古文观止》最大的收获是在课堂上能够更宽容地看待学生,当我们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时,学生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所以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更开放地看待身边的事物。他还分享了与儿子相互期许鼓励的画面,当他在家长开放日进入儿子课堂的时候,孩子看到爸爸期许的目光就更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当他在共读的时候,儿子也在一旁以期待的目光看着他,鼓励他:“爸爸,您快发言呀。”这是多么美好的两代人共学共进的画面啊!
最后,平潭张淑珍老师发表了自己的长篇感言。她说共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了卢卢老师在的踏实感,习惯了听国武老师读注释,习惯了等荣军老师的读后感,这是共读活动的三道独特风景。接着,她表达了一个默默聆听者的心声,在共读中感受不同老师主持的风格,觉得大家都说得很好,心中有压力,所以不敢发言,但都在默默地做笔记,每一次都记了好几页。聆听的过程也很有收获,共读可以从一个点读到一个面,如果没有共读,一个人没有办法把这本书读得这么立体全面。最后她还分享了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的感受:“认识了不一样的你们。以前觉得你们都好厉害,有一种距离感,现在觉得你们这些人特别可爱、平易近人,原来你们是这样的,感觉特别亲近……”
张老师的口才很好,这一番话说下来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她的发言也给我带来启发:在一个群体里,要允许不一样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有意义、有价值、有力量。
感谢俞强老师的精心安排和精彩主持,为本学期共读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期待下个学期再次携手共享灯下阅读时光![玫瑰][玫瑰][玫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