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在哲学课上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觉得与许多传统谚语一样读着琅琅上口,意思简单直白。围绕着这么一句话,讲课的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啰嗦得不行,听到耳朵里就跟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听到唐僧说教似的。对于这种枯燥且乏味的课,我们自有应对的办法,那就是坐到阶梯教室的后排,离老师远一点,与老师两不相厌。他讲他的课,我玩我的掌中宝,把俄罗斯方块玩得很熟。
那时的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公共课不重要听不听没关系、专业课很重要想听却听不懂。所以对课的处理方式是相同的,那就是正襟危坐打游戏。等下课铃一响,立刻把掌中游戏机往兜里一揣,伸个懒腰后奔向食堂或者奔向操场,并不是喜欢打游戏,而是借此消磨课堂时光,套用后来的话式就是“哥打的不是游戏,哥打的是寂寞。”有时会在夜深人静睡不觉时回忆一天的光阴,些许惭愧就会涌入脑海中,这一天天的究竟干了啥?这么浪费青春是不是有点不应该?不过很快就会释然,因为想到了哲学老师讲过“存在即合理”,上课时打游戏的人那么多,不听讲的又不是我一个,这是一个普遍的存在,既然存在那就合理,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经过这样的自我安慰,不安很快就能释然,就能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依旧打游戏,很是心安理得,因为我不是特例,好多同学都在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些人不打游戏,看从图书馆借来的各种小说。
不过例外总是存在的,有少数同学上课还是很认真的,他们的笔记做得很是工整,把课程的要点标得清清楚楚。每每到期末考试前,他们的笔记就成了抢手货,我们这些平时上课打游戏不听讲的同学排着队借他们的笔记抄下来复习。我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没有听的课程搞懂,把看不懂的题目依葫芦画瓢给解答出来,这时笔记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因为笔记上有老师平时讲课的重点,根据笔记复习会轻松一些。
记得考《量子力学》的前一个星期,拿起那崭新的课本看了看,立刻慌了神,说实话一点头绪也没有。以往也有过临近考试才把书本拿起的经历,不过总能看懂一点点,现在完蛋了,看来要玩完。那一刻非常懊恼,就跟小弗朗茨在最后一课上面对韩麦尔老师提问时的心情一般,自责自己为什么要把课堂时间花费在俄罗斯方块上面。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毕竟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首先是向那个上课挺认真的家伙借笔记,然后就是把笔记上重点标注的内容抄到书本上。时间非常紧不够用,看来挂科是逃不过去了。好在那时人缘还可以,那家伙说笔记等考试完再还给他也不迟。
考前的猛补还是有用的,在考前的几天里不仅把书本看完了而且看懂了,还能把几个公式代入求解,最后很是侥幸把考试应付了过去。最为吊诡的事情是居然考了八十二分,而那个借笔记的同学只考了八十分,公布成绩时差点笑岔过去。考完试后他有点愤愤不平,说太不公平太不合理。该怎么安慰他呢?存在即合理吧!这件事之所以能记得这么清楚,就是因为比他多考了二分,当时有点兴奋。记得考完试后有一次半夜醒来,想起了量子力学,脑子里努力回想关于量子力学的相关内容,好像除了“量子力学”四个字外其它一无所知,记得前几天把书本搞懂的,怎么能忘得如此干净如此纯粹?不过很快就又释然了,因为“存在即合理”。
毕业之后同学们天各一方,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行,为自己的生活而打拼而努力,因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时常沾沾自喜。多年之后聚会时,才知道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是多么的浅薄,同学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那个借我笔记的同学毕业后读研又读博,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教授,从事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当问起他现在研究的方向是什么时,他说主要是搞量子信息论,不得不承认,他所说的对我而言完完全全就是山海经,既古怪又晦涩,完全听不懂。所以很快就把话题转移到我们大家都能听得懂的部分,小孩子多大啦津贴有多少之类的,再不就是回忆当年读书的一些糗事,某某同学追某某同学,当年考试怎么偷考。当年大家都看好的一对早已分手说拜拜,而当年发生过激烈冲突的两个同学现在组建了一个家族,真是世事难料。
回想当年上学的情景,对比现在的生活状况,突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当初在学校里得过且过的同学现在仍在得过且过,过着平凡或者说平庸的生活。而当初在学校里就有所追求的同学现在大部分风生水起,那个喜欢没事跑学生会的同学现在是副厅级干部,那个家境不太好需要勤工俭学的同学现在成了一个企业家。
在同学会时好像对“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某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合理”并不是指具有正当性,而是指符合一些规律,有可能是我们已知的规律,也有可能是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