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一本叫着《文化苦旅》的书,又很偶然地翻到了《我的山河》这一篇文章。因为当时我刚刚把《山海经·奇》的纪录片看完了,对于文章中讲到的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以及以行走和苦旅方式的文化考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同感。再仔细看了一下作者,余秋雨,很熟悉的一个名字,噢,多年前看过他写的《山居笔记》,但是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原来读书也是和年龄、阅历有关的。
接着便读了《尼姑庵》、《寺庙》,以讲故事的方式,散文式的叙述,展开深化主题,并不像鲁迅式的批判旧封建旧思想,而是以时代的高度,审视传统文化,竟然发现了我们熟视无睹的尼姑庵和寺庙中深藏的秘密,那可能是亲人间超越世俗的爱,也可能是因爱得到救赎的人对世人的爱,更有可能是书香的文化传承和文明接力。
接下来是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西域喀什、渤海国、杭州、黄州、承德避暑山庄……虽然是游记散文,但讲得却是文化传承,探索中华文明的密码和渊源,甚至和世界其他古文明进行比较研究,而且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徐徐展开,读起来不枯燥,反而趣味盎然。
以《杭州宣言》为例,我也去过杭州,因为从小在江南长大,当时杭州接连几天都是阴雨天气,再加上冬日的湿冷,并没有让我觉得杭州的景色有多么的美丽动人。而余秋雨的笔触,却让我的眼睛一亮,就像在看幻灯片一样,我的眼前展现出浑厚绚丽而又清新雅致的杭州画卷。我看到了马可·波罗痴迷的眼神;看到了大诗人白居易作为杭州刺史,做水利工程时的大手笔;看到了吴越王钱镠,为了民生福祉,以军事力量来治水建城,保一方平安;看到了旷世诗人苏东坡,为了拯救西湖,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这些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喷薄而出的文史知识,恰到好处的表述,以西子清新脱俗的舞姿为背景,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的语文课堂,并陶醉其中。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文化苦旅》,除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小说情节的描述,或者将文化典故、人物经历、历史文脉,以小说的曲折、宛转展开,即便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也是以讲故事的口吻如数家珍,颇为新颖和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个人在旅途中对文化的深刻感悟与情感波动细腻地刻画出来,使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一同经历那些心灵的震颤与思想的碰撞。这种心理层面的深度挖掘,赋予了散文以小说的情感张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外,《文化苦旅》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它对多种文学体裁的巧妙融合与跨界运用上。余秋雨先生不仅限于传统散文的直白铺陈,而是巧妙地将游记、议论文、甚至诗歌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散文的灵动飘逸,又不失深度与厚重。
同时,《文化苦旅》在叙述视角上也有着独特的探索。作者时而以第一人称直接介入,分享个人的所见所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时而又退居幕后,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历史事件或文化遗迹进行宏观而深入的剖析,这种视角的灵活转换,不仅拓宽了文本的叙事空间,也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从主题思想来看,《文化苦旅》中处处可见余秋雨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体现。他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交融,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也通过对文化人格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这些人文精神的体现,使得游记散文在传递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传递了对人类文明的关怀和思考。
余秋雨在游历过程中,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更注重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得游记散文不再仅仅是对景物的简单描述,而是成为了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和反思。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考察和反思,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文人墨客的足迹等内容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另一方面,文章也对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如《道士塔》中对愚昧的中国道士的批判,对古代中国官僚的沉重批判等。这些历史思考不仅使得游记散文更具思想性,也引导读者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文化苦旅》打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的局限,将个人旅行经历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相结合,赋予了游记散文新的生命和意义。作为游记散文的典范,《文化苦旅》对后来的游记散文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启示我们,游记散文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述和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和反思。在游记散文创作中,我们应该注重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并用文字去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