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真的不太喜欢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比如鲁迅、汪曾祺、张爱玲等等的作品。我觉得读起来一点都不顺畅,他们的叙述方式我一点也不喜欢。
很早就知道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记得以前看过几页,貌似没有很大的兴趣就放下了。最近因为老师推荐要看经典,心想这本书也算吧,便静下心来慢慢品读。

也许是目的不同,也许是心境不同,这次我读这本书却很快沉醉在字里行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很平实的语言,却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寒冷,感受到了人心的荒凉。这本书让刷新了我对那个年代的作品的三观,不免也对这个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品有《弃儿》、《生死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这本书我觉得不算小说,也说不好是什么文体。书中讲的是作者小时候那段荒凉但是并不孤独的回忆。虽然回忆里渗透了那个年代经济极为匮乏,人们大多无知,人心大多冷漠,但是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萧红有一个跟同龄人不一样的童年,因为她有一个非常疼爱他的祖父。
《呼兰河传》一共分为七章,第一、二章描述的是城里城外,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的是萧红小时候身边发生的事。
我透过这些平实的字句,看到了呼兰河城的街道,街道上都有哪些店铺,这些店铺后都有怎么样的历史?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并不都是非常聪明,甚至有些迂腐,人人都在奋力去拉掉进泥坑里的马、猪,却从没有人想去填上那个历久弥新的泥坑;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靠着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所谓的盛会度过了那些枯燥无味的日子;我看到了祖父对萧红极尽地的宠爱;看到了年仅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是怎么样被愚昧的观念生生折磨致死;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死亡的麻木不仁。

《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书,是一幅画。画里的人物惟妙惟肖,画里的景色都自带神韵。看完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是那么得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它被堪为经典真的是人心所向。
什么书能成为经典?什么书能够畅销?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华丽的辞藻,虐心的情节,异想天开的想象,热闹的打斗、激奋人心的爱国情结等等。可是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真正的作家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可以深刻描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读者自己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情绪。
萧红、余华都是这样的作家,就像一个邻家老奶奶、老爷爷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向你娓娓道来,鲜有少许的修辞,却可以让你感受到透心的冷,刺骨的疼,久久缓不过神。
看过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个年代我们现在简直是生活在天堂;比起他们的作品,现在很多作家应该都会觉得汗颜。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训练营
网友评论
对这句话深表赞同。
我感到这篇文章最特别、最点睛的是它的题目。一个优秀的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可以让人眼前生出画面感来的。是这样的理解吗?
描述了自己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呼兰河传》时的体会,以及感悟到的“经典”的含义和价值。
2、你学到的(学到的最深刻的新知、纠错、重视)
很感谢,对于《呼兰河传》等经典,我一直困惑于其之所以“经典”的原因和其蕴含的价值,文章给出了一个视角的解读:平实的语言,提炼出了“生活”。
就像“明察秋毫”,就像“发现生活的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收获”的差异却是天差地别。经典的文学著作,可能描写的也是作者所在时代的普通的“生活”场景,但其敏锐的观察,却让其收获颇丰,这些作家将其观察所得的收获分享给了我们,就形成了“经典”。
3、能更好的(好上加好的建设性意见)
题目是关于《呼兰河传》,但文中却并没有很多对于这本书本身的体会,有点“不过瘾”的感觉。
4、优点缺点(标题、字句、结构、逻辑、情感、内涵、技巧……)
优点:提炼的非常好。
缺点:文不是很切题,至少不彻底。
5、提出不同的观点(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认同你的观点。
6、金句
看过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