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12 21:20 被阅读0次

86.刘表为什么会失败?

主讲:姜鹏

    公元200年,当袁绍和许昌朝廷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形势非常紧张的时候,另外一个大军阀刘表同样陷入了困境当中。当时有人劝刘表,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一定要表个态,站个队,在许昌朝廷和袁绍两者之间,到底支持谁,态度要明朗。甚至有人认为,刘表的倒向,可能会最终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讨论:第一,为什么说刘表的倒向有可能决定许昌朝廷和袁绍之间的胜负?第二,刘表为什么一定要表态?一定要选择一个支持对象?

      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刘表的实力。在汉献帝登上皇位之前,刘表就已经是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了,统治着长江中游,也就是今天湖北这一带。后来天下大乱,群雄之间互相兼并,刘表的势力往南拓展,攻破长沙,又占据了湖南地区。最后刘表的势力范围往南可以渗透到今天的广东、广西地区,号称“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能在自己统治境内调动十余万军队,实力当是相当雄厚的。

      更为关键的是,刘表统治区域北端的触角,已经达到了许昌南面不远的地方。如果许昌和袁绍开战,刘表正好踩住中央政府的尾巴。所以在当时形势下,许昌朝廷和袁绍都要拉拢刘表。袁绍希望刘表配合自己袭击许昌,这样汉献帝和曹操就会受到两面夹击,军事上取胜的几率就会大幅度下降。许昌朝廷当然不希望出现这一幕,也要设法笼络刘表。从这些情况来看,如果刘表在这两者之间有所倾向的话,的确可以影响到战争的结局。当时就有人对刘表说:“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在两雄相持的情况下,刘表偏向哪边,哪边胜算就大。

      因此无论许昌朝廷还是袁绍,在争取刘表的支持上,都有实际行动。尤其是袁绍,专门派了使者去见刘表,要求刘表派军队和自己一起参战。刘表什么态度呢?“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刘表口头上答应帮助袁绍,事实上并没有派遣军队支援袁绍。但他也不去帮助曹操。

      刘表采取中立态度,谁都不帮,但也不打算坐山观虎斗,企图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仅仅是想守住自己的地盘,并没有趁机争夺天下的长远考虑。刘表的这个态度遭到了身边很多谋士的反对。他们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有态度。要么有所作为,积极准备,等待他们双方实力耗尽的时候去收官。如果不想树立这么大的野心,那也可以,但必须在许昌朝廷和袁绍之间选择一个支持对象。千万不能既没有自己的全盘计划,又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甚至有谋士认为,具体选择支持谁是次要的,但一定不能中立。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出过的第二个问题,刘表为什么必须表态?难道他没有沉默的权利吗?我们先来看看他必须表态的理由是什么。荆州谋士批评刘表说:“拥甲十万,坐观成败,求援而不能助,见贤而不肯归。此两怨必集于将军,恐不得中立矣!”这个分析非常犀利。刘表的中立,看上去是双方谁都不得罪,但其实是把双方都得罪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袁绍向他求援,  他不派军队,袁绍不恨他吗?曹操代表许昌朝廷出征,肩负着保卫汉献帝和保卫中央政权的使命,刘表也不帮。那汉献帝和许昌朝廷的大臣们对他难道会没看法?所以刘表的中立不仅不会赢得任何一方的好感,反而是把两方面都得罪了。等他们双方决出胜负,不管赢的是谁,都会调转枪头对付刘表。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刘表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的确是个下策。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挥师南下,兵锋直指荆州,之后又发生了赤壁之战,荆州被孙权、刘备瓜分,当初实力强大的刘表势力集团也就不复存在了。很多人在分析刘表集团为什么覆灭的时候,就会追溯到当初刘表在官渡之战中的错误决策,认为荆州势力集团退出历史舞台,和刘表的这个决策有着直接联系。

      如果我们注意历史细节的话,会发现刘表倒也不是一个无能的人。那这一次在抉择上为什么这么失策呢?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个三角关系,那就是刘表和汉献帝、袁绍之间的关系。史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汉献帝在许昌重建中央政权之后,刘表表面上向汉献帝进贡,表示臣服,暗地里却和袁绍互通消息。刘表为什么会和袁绍有这么密切的联系?汉献帝迁都长安的岁月里,袁绍以“反董卓同盟”盟主的身份,在东部地区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当初刘表也是起兵反对董卓的地方诸侯之一,对袁绍的盟主身份,刘表是认同的。在汉献帝东归之后,袁绍的身份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但刘表仍然不愿意背弃袁绍,所以他才依违于汉献帝和袁绍之间。

      对于这种做法,刘表的一位手下对他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应该对汉献帝这样阳奉阴违。因为汉献帝回归中原之后,万众瞩目,天下归心,是各方承认的唯一一位合法皇帝,代表国家的正统力量。如果和袁绍走到一起,和汉献帝产生摩擦,用今天的话来讲,那就是政治立场不正确。针对这个批评,刘表有一个替自己辩护的理由,他说:“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这里的盟主,指的就是袁绍。刘表说,我一方面向皇帝持续进贡,保持君臣名分,一方面也不背弃和袁绍的盟约,两不得罪,这又有什么错呢?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当官渡之战爆发,以汉献帝为首的许昌朝廷和袁绍兵戎相见时,刘表采取了中立态度。从表面来看,刘表不偏不倚谁都不帮,但仔细解读相关史料,我们会发现刘表其实是有倾向性的,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纯粹的中立,那么刘表倾向谁呢?刘表是倾向袁绍的。

    我们要注意,汉献帝和袁绍并不是平等竞争关系,二人之间是有君臣名分的。从理论上说,袁绍发动官渡之战,兵锋指向以汉献帝为首的许昌朝廷,是以臣伐君,违背当时的君臣伦理观念,是为悖逆之臣。刘表作为雄踞一方的地方大员,这个时候出兵勤王,保卫汉献帝,在古人的政治伦理观念中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他还承认汉献帝是唯一合法的皇帝,承认自己是汉献帝的臣子,那就应该和汉献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声讨袁绍。但是刘表没有。身为大臣,眼看君主陷入战争危机,却不假以援手,这只能说明这位大臣对君主并不是心悦诚服,而是另有看法。所以从君臣理论的角度看,刘表表面上看来谁都不帮,但这种行为本身其实是在偏向袁绍,因为他没有向天子尽应尽的义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表之所以会倾向袁绍,是因为在他出任荆州刺史之前有一项很重要的履历:“辟大将军何进掾”,刘表受过何进的提拔。对何进这个人你应该有印象。首先,董卓正是废掉了何进的外甥(刘辩),才把汉献帝扶上位,由于何进的关系,刘表很可能在感情上对汉献帝有抵触。其次,在天下大乱之前,袁绍与何进是合作伙伴,他们共同策划剿灭室官。刘表作为何进曾经的下属,就当时形势而言,袁绍是友,汉献帝是敌。

      但刘表的这个立场,显然给他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什么麻烦?刘表对汉献帝的态度,使得原本团结的荆州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之前刘表治理荆州是非常有效的,手下也聚集了一大批能人。但在汉献帝和袁绍之间应该倾向于谁的问题上,刘表手下很多重要僚属,和他产生了严重分歧。刘表倾向于袁绍,他的很多重要僚属却认为应该倾向汉献帝,因为汉献帝代表国家正统,倾向汉献帝具有政治立场正确性。当刘表并不想真正臣服于汉献帝的态度表露出来以后,马上有重要下属辞职隐退,表示和刘表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是荆州势力集团必然走向失败的潜在原因。我们发现刘表的身份特征,和袁绍有点相似,这批人都曾经站在董卓的对立面,也因此不太认可汉献帝。当汉献帝还在长安的时候,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中原和东部地区呼风唤雨。一旦汉献帝回到中原,并且重建中央政府之后,这些人的身份迅速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皇帝回来了,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处理这片地区事务的依据就不存在了。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面对汉献帝,如何处理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

      在群雄当中,刘表的心态是最为微妙的,既不愿意真心认同汉献帝,却又要在表面维持君臣名分,不敢公开撕破脸皮。所以我们说刘表是骑墙派的代表。也正是这种骑墙、矛盾的心态,使得刘表这样精明、能干的人,进退失据,最终走向失败。

      袁绍失败了,刘表也失败了,那么在群雄当中,有没有因为理顺了和汉献帝的关系而获得成功的呢?有,这个人就是孙策。下一讲,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孙氏霸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qc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