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文章"的念头由来已久。
犹记得,高一上语文课,有一次学《荷塘月色》,老师要我们好好读,还给我们放录音听,他说:有学生曾经感动得流下眼泪。
也许是渴望讨好老师的缘故,我就特别倾慕那种状态。在听的过程中,不断的挤眼泪。只是那时的我,哪里听的懂《荷塘月色》文字背后的感情。累得不行,还是没留下半滴眼泪。
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教导我们说,他一个周末就读完了《史记》。我心里仰慕不已,非得拉着同桌陪我去新华书店买。那时候,我两周的生活费是150元,一本《史记》是22元。
仅仅是犹豫一会,我就买下了。只是,那本《史记》现在还在柜子里放着,古文水平有限,我读不下来。
高中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一次满怀期待的拿给同桌看,他只是淡淡看几眼,就放下了。那也许是我记得的第一次失落。
在此之前,我有伤心流泪,有因委屈流泪,有害怕父母的责罚。但是,我从未体会过失落。即使在那时,我也没办法给那种情绪命名为失落。当时的我,只是默默地收起日记本,偶尔在某个夜晚,想想自己哪里写得不好。
大学里,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缘故,整天泡在图书馆读书,金庸、古龙,李敖、周国平,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书。
说实话,大学几年没留下实实在在的收获。它只是奠定一个基础,一个阅读、写作的基础。日常感悟也好,经历反省也罢,我能比身边人更深刻。以至于,我遇到困扰几乎不跟人讲。很久以后我才发现身边没人有能力帮我排解那份困扰。
考研那年,开始断断续续在qq空间这东西。《前任3》上映时,我发表的一篇观后感引起同学关注。有同学就讲,"你去开公众号吧,可以的"。
我迟迟不愿行动,原因有二。一是我没法保证写作量。写作这东西,对于新手来说,多半是时好时坏。如果要为凑量而写,我不愿意;而是,当时的我,还找不到自身经历和读者的连接。怎么把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思考,以一个合适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大化的引起共鸣,影响他人,是我一直以来没搞清楚的问题。
就在刚开始落笔的时候,我想到:就先找个地方写吧,也许写着写着就知道答案了。
读者是最好的反馈,在不断犯错,不断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惭形秽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写作的奥秘,会找到一批有共鸣的读者,会构建独属于自己的和读者沟通的渠道。
因此,我来了,我拿起手机或是打开电脑,我提起笔,开始一段孕育十几年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