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书之外的快乐
题记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程式化的写作培训,也不是普通意义的写作指导,而是一种始终带着生命成长力量的激发生命勇气的导师与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学习团队,还有支撑我们通过教育写作进行自我革新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命成长方式,这一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思考的。可以说,这是一种通过短期研修来开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之路的深度研修。
---陈文方
缘起
对张文质老师的了解,缘于我的老师陈春华校长,他们因生命化教育而结缘。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张老师是一位诗人,有诗人灵动的思维;是一位人文教育者,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一位“拓荒者”,用悲悯的情怀守卫着儿童。陈校长推荐我阅读张老师同时期的书籍,我在阅读完《唇舌下的授权》后这样写道:作为老师,唇舌授予我们的权利就是用自己的心和情向孩子们传递一个真实的世界,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为他们铺就一条能感受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环境,塑造一个个真实而有个性又能社会化的个体。这是我从教这些年来而得出的一些浅陋的为人师的标准。而张文质先生以一个诗人的眼光,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用诗一般的语言揭开了教育神秘的面纱,虽说有时是廖廖数笔,有时是跳跃式的思维,读起来费劲,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教育的三个层次:纯粹学理的;实践的;跳出圈外的。读到这儿时,我也在反躬自问:我对学生的教育是哪个层次呢?可是我无言以答,因为我自己也弄不清。想到这儿真的汗颜。我想所有读过此书的老师们都会扪心自问的。但愿她们能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答案。他又说,当泪水遮住双眼时,什么都看不到。这时候便是默然和反躬自问。从这种反躬自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者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教育的热爱,对课堂的眷恋。
在读完《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我由衷感叹:每当夜深人静时,温暖的房间里,柔和的灯光下,读着这一页页浸着墨香的纸张,透过淡淡忧伤的文字,仿佛听到一位睿智的大师在诉说着他心中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对人生深深的热爱,对教育美好的寄望。欣喜这份忧伤的文字能引起我这个悲观者的共鸣,填补了心中那份难以排挤的孤独。他的勇、他的智、他的仁令人震憾。他是一个勇者,勇者无惧。他是一个智者,智者无惑。他的文字,点化了我心中纠集了多年的困惑。使得我对自己、对孩子、对课堂,对教育的真谛有一次全新的认识,虽说不能说脱胎换骨,也算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孩子眼里是值得他们知识折服、道德肯定、情感依恋、精神景仰的人,那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教师。在知识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视野、独到的理解力;道德方面,体现出一种公正、善良、宽容;情感方面,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爱心,能细致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精神方面,有高卓的追求,坚定的人生信念,能脚踏实地地实现它,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读完这段话,一种久违的热血沸腾起来,倍感温暖,终于找到职业内核的方向,这也许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为它而感动。“回忆、冥想、脆弱、耐心、信任、互动、开放”等等这些温情的文字,无不渗透着一个智者,对教育、对人生的思考与解读,同时,他又以一种思辨式的交流向每一位读者传递者他智慧的声音。他是一个仁者,仁者无敌。提出“生命化教育”说明他是一个仁者,只有仁者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生,对待生命。特别是教育最高境界“润泽或点化生命”的提出,足够说明了他对生命的敬仰,同时也给教育洞开了弄虚作假开阔的领域,给教育留下了永恒的念想。也许每个人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通过教育,通过开启和润泽,可以使生命更有深度。随着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地离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悲苦和孤独是人生的宿命,但我们不能把这种悲苦的思想传递给孩子。教育是通往幸福的阶梯,让孩子感受幸福、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毕生的追求......
思.悟
在这一次张文质老师教育写作研修班中,除了认识张老师、陈文方老师、李晓霞老师外,其余的老师从未谋面,他们中当有名咖孙明霞老师用真诚、责任、生命而写作;有率真幽默的钟杰老师,她把教室里的风景融入生命,化作美丽的文字。更是有一批普通的老师,为了梦想而写作,为了教育的责任而写作,有人写作可能是为了出书,有人写作可能是性情所致,情致辞发。陈校长笑说“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傻瓜”,为了写作而“疯狂”地聚在一起的快乐傻瓜。写作研修班的授课已过去一周,学员们的音容笑貌依旧在,可是张老师带给我们的写作“秘诀”需要不断地回放,不断地消化,不断地思考和体悟。
写作需要勇气。“我们要有勇气回到起点,回到比较低的,也是最真实的起点,把自己变成学习者,初学者,习作者,从这里出发。”这是张文质传授给我们的“秘诀”之一。做一名写作者不容易,自认为需要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考、坚定的社会责任感……用同事的话说写作需要“呕心沥血”。更何况一名教师并不是专业的的写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且本职工作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从精力和时间上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我非常佩服群里那些有出书梦想的老师,在心底里也在默默地为那些让张老师穿裙子的老师们加油喝彩。
帕克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我说的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身生命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我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环境,支持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或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这是我看到过的对教师自认同最好的解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太需要认同,需要学生认同,家长认同,社会认同,只有认同它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本身服务。作为教育写作何尝不需要认同呢?认同写作的价值,认同写作的意义,认同写作者和儿童的生命价值,有了认同才会有写作的自觉、写作的自信、写作的勇气。
回望我自身的成长之路,由于性格内向,所写的文字仅仅是自娱自乐,不敢示人,直到遇到我的恩师陈春华校长。记得那一年,陈校长借给了我当时非常火的一本书---《山楂树之恋》。这个凄美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一口气写下一篇读后感与她分享,她进行了热烈的回应,我们就这样惺惺相惜。就这样,书成了我们交往的信物。她教导我: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看文史哲三类书,并且要做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按照她的指点,几年间,我读完了钱穆、熊十力、梁漱冥、南怀瑾等国学大师的专著,读了肖川老师的《好教育好人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艺术与情趣〉,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唇舌下的授权〉《中国教育最佳随笔》、佐滕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杜威的《教育文集》、帕克的《教学勇气》、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忏悔录》等教学专著;坚持读北岛、董桥、白先勇、张爱玲、龙应台、于丹、周作人、周国平、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小说以及当代流行读物。几年的阅读积累,为我的视野打开了另一扇窗,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但从没害怕过,因为有老师的陪伴,有书的陪伴。
陈校长告诉我: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密不可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自从《山楂树下的绝恋》这篇读后感得到她热情洋溢的鼓励后,我便有了写作自信和写作自觉,坚持做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我们经常相互分享写作的心得,从她的文字中能读出她的教育情怀、理想、信念;读出对生活的感念,对生命的感恩;读出生命中最美的模样。她说我的文字功底深厚,悟性高,给她惊喜,其实,生性愚钝的我哪有什么悟性,只是笨拙之中藏着真诚罢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唤醒,鼓励、点燃,力量是惊人的,从此,我假装自己很有悟性,写作成了我的心灵花园,成功时的喜悦,困顿时的迷茫,挫败时的沮丧,大自然一草一木,虫鸣鸟啼,山涧溪流都在我的笔尖倾泻。2010年,陈校长把我带入张文质老师的1+1教育写作博客,在网络上我看到了一群有着写作梦想的老师,他们笔耕不辍,我也学着他们,把班级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从此有了系统的思考。在每个月两篇3000字任务的驱动下,我只能努力书写,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几年间,多篇教育论文、教育故事、读书感受,生活随笔发表在《湖北教育》《教育观察》《教师健康的99个细节》《特区教育》《南方教育》《蛇口消息报》这些刊物上;多次辅导学生在《语文报》《深圳青少年报》《蛇口消息报》上发表文章。
张文质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过真正的恩师吗?》讲:“真正意义上的恩师,是对你的生命成长方向有着热忱的引导,告诉你做一个好的教育者就是要没有条件地热爱教育,是对你的生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我想陈校长对于我来说就是那个意义上的恩师,由于她的激励,使我克服了写作的恐惧,有了写作的勇气、认同和自信。
写作需要定力。张文质老师说:“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著作,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有自己的文字成果,为自己的职业增添价值和光彩。”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会遇到很多的意外,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逃脱,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唯有文字,可以永恒,那些经典历经千百年还熠熠生辉,光照后人。“老师要像老师,关注徒弟的成长。”张文质这样告诉我们怎样做老师。学生,即我们的徒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才能授其业、解其惑。张文质老师呼吁我们:“回到真实的生命,回到具体的课堂。”,一语点醒梦中人,儿童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也应成为我们笔下的主角。一个班几十名孩子,他们的秉性、气质、思维、兴趣不相同,他们或乐观热情,或羞涩腼腆,或冷漠矜持;他们每个时段的生命状态都不一样,一年级的活泼好动到六年级的成熟稳重;课堂上他们一个眼神,一次举手,一句问答,一次晨会,一次读书沙龙......这些孩子,这些景象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成为写作素材。我们把最深情的目光头投向儿童,记录他们奔跑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澄澈的眼神,就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生命音符跳动的声音,就会成全我们自己,成全写作的梦想。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教研活动以及处理杂事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到了休息时间,朋友圈里碎片化的阅读、头条热点的新闻、微信群里热火朝天的聊天又在诱惑着我们;写作又是一件复杂的事,是一件需要自觉和坚持的事,所以我们会抱怨时间和精力不够,拿张文质老师的话说“写作是一种自我的觉醒;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提撕自己;逼自己一把;远离对你写作构成危害的人和事。”
写作需要方向。诺曼·道格拉斯说:“一个人也许会相信许多废话,却依然能以一种合理而快乐的方式安排他的日常工作。”看来表达、倾诉是人天生的“废话”,快乐需要分享,痛苦需要倾诉,困难需分担。平时,我也喜欢用文字记录一些生活感念、心路历程,但是都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就是“鸡零狗碎”。2010年,我参加了张文质老师的1+1教育写作博客,在网络上我看到了一群有着写作梦想的老师,他们笔耕不辍,我也学着他们,把班级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从此有了系统的思考。在每个月两篇3000字任务的驱动下,我只能努力书写,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这次教育写作班上,张文质老师为我们的教育写作指明了方向:“教育是对自己的寻找,对于自我的建构;找到自我的突破口;寻找生命的意义;阅读的重要,阅读本身比阅读更重要;教师要讲故事,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不断回看。”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对思想、美丑、正邪有强烈的生命认同。孙明霞老师说她自己不想出书,可是九年之内就出了五本书;钟杰老师说她出生在小地方,从小没有经过书的熏陶,但是广阔的大自然培养了她乐观、率性的生活态度,出了一本书又一本书。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两位出书达人,她们都有自己的写作规划,写作方向,为自己定好主题,积累素材,融入自己的思想,每天不停地记,不停地写……“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有三种模式即:我受你的影响走你的路;我是因为你才找到自己的路,但我不是在重复地走你的路;我受你的影响,但我走我自己的路,与你相反的路。”
“每个人的内化与吸收转化的能力都不一样。虽然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学习写作,但我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词汇、句式和语调。每个人做自己的老师,在现有的理解上,去体会这个句子的最佳表达方式。”明霞老师、钟杰老师不可复制,她们的“眼”和我们的“眼”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复制,那就是阅读。
张文质老师要求我们“一年读三本书,不断地做摘录,写笔记,做眉批。” 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办法,将多读书、读好书作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尤其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要做读书的种子,老师读不读书,从这个老师的眼睛就看得出来。这有点夸张,确实是这样的。读书多的人跟读书少的人,站在讲台上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读书多,很有底子,很有分量,有点幽默感,很懂学生,但他讲课好像不怎么好,跟所谓流行的示范课不太一样,但是学生喜欢,甚至学生就要这样的老师。所以老师的读书非常非常重要,老师都不读书,肯定很难把学生培养成喜欢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是没有生命认同的,不可能有自己的语系统,也不可能有自己的腔调,更不可能写出“澄澈”的文字。
当然,我觉得写作者还需要不停止地学习,才能自己的写作方向。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指所学的知识,还包括更多感兴趣的,想去了解的知识,无论是运动、体育、还是诗词,哪怕这些知识目前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也要相信量变引起质变,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更在于能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而成为高手的前提,是对于知识有足够的积淀。
教师理应是一个社会中认知最鲜活、思想最自由的群体。罗兰说:“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须艳羡别人。”人时很短,人世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做有趣的事,过有趣的生活。拿起你的笔,开始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