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打破你的玻璃天花板

打破你的玻璃天花板

作者: 医路修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7-11 10:26 被阅读0次

    近些年,我一直在“折腾”,坚持做了很多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有稳定的薪水,朝九晚五,平淡而舒适,怎么会有人还想着折腾呢”。在医院上班,每天写作、健身、阅读,利用假期一个人旅行,在医院同事们眼里这简直是帅呆了!

    我出生在上海郊县,村子里的人都以种菜、卖菜为生。在他们看来,有一份像我这样的“铁饭碗”,又在城里安了家,人生已经圆满。可是,偏偏我就爱“折腾”,我不想从上班开始就在等退休,更不想每天做重复的事,过一眼便能看到终点的生活。

    几年前,有机会去美国进行科研培训,用老板的话说,我回来后功力增加了10倍。其实在美国也只是待了几个月时间,但视野开阔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后,突然觉得人生原来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在去美国的前后,我发生了很多改变,比如半年内英文突飞猛进、比如在那每天听至少听一场演讲或是上一节培训课、比如期间一个人去旅行……

    有时,我也会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在那段时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呢,现在想来,这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从被迫学习和接受新刺激到自己的主动汲取。

    当我拿到去美国培训这个Offer时,我已经决定全力以赴。每天练习听力和口语4小时,心里的念头全是“我得在美国活下去啊,回来还要有个交代”。美国培训回来以后几年,是我人生中进步最快的几年。回国后,适应了在美国高强度地培训,我开始对自己有了要求,也看到了希望(大家都觉得我英文进步非常大)。我开始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既然我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英文学好,那么我也一定可以做好其他的事。

    这些年,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舒展,除了学英文之外,我也看了很多书,有了阅读的底子,而后在此基础上去了解人、体会人就容易很多。接着就是写作,每天一篇,哪天若没动笔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一切的发生,自然而然。

    一开始写作是因为应付科普稿,作为通讯员,我必须要经常写科普及通讯稿,写着写着,水平就慢慢提高了,慢慢又获了很多奖,去年更是有幸成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这一切,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不是吗?我小时候,语文课是最差的呢。

    都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丝毫不差,让自己潜能发挥,使自己有更大进步,你会成为自己心目中想象的人,只要你努力去做,人生有很那么多种可能性,不该给自己设限。

    作家弗吉尼亚·莫尔笔下的约翰·戈达德,15岁时仅仅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一辈子想做的事列成一个心愿单——《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给每一项编号,共有127个目标。

    59岁时,戈达德依然显得年轻、潇洒,他不仅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还成为了电影制片人、作者和演说家。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人士的亲切会见。

    约翰·戈达德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他做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他相信自己会做到,自己努力去做,结果自己真的做到了,你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玻璃天花板”,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生——我们的人生哪里有上限啊,只要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让自己尽可能开放自由,头顶上那块心里给自己设的防,那块透明的天花板,一定会被打碎。

    我们不该因为那层“玻璃天花板”而禁锢住自己前进的脚步,社会和环境强加你的认知系统独立的认知系统是用来反刍的,而非固步自封。邓文迪说得好,“Don't ask what the meaning of life is, define it.”别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去定义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破你的玻璃天花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vphxtx.html